立夏刚过,记者来到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轻快的风带着几分湿润。无人机上天,神奇的龙悦湖现出“龙身”,润泽两岸万丈土地。
在龙悦湖景区不远处,“‘端牢能源饭碗’首倡地”的标识格外耀眼。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时来过的莱113区块。
1.5万平方米的区域被红顶房屋、青灰色步道、绿色草坪装点得干净整洁。区块一侧,两个五六米高的白色储罐可用于储存100吨的二氧化碳。
“这就是自主知识产权走向工业化应用的实践现场。”莱113区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不但要为国“加油争气”,还要让国家少些“碳”息,这是端牢能源饭碗的胜利底气。
不做选择题,要鱼和熊掌兼得。不仅要“端得牢”,还要“端得稳”“端得好”,这是“端牢能源饭碗”的胜利担当。
谈及“如何端”,胜利人频频提到两个关键词:“精细勘探”“自立自强”。
两组对话,回荡脑海。
其一,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记者来到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访。“1961年发现的老油田,如今还有多少原油可以采?”“随着科技创新、勘探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有信心发现更多的油藏,有能力把更多储量变成产量,让能源的饭碗装入更多‘胜利油’。”
其二,在孤岛采油厂的一个配注站中,由工人调配好的一种液体正通过加压泵注入地下。“这就好比用‘洗衣液’将岩石中的石油‘洗’下来。这种化学驱油技术像是一个支点,一旦攻克,就能撬动一大批储量,带动原油产量的提升。”一旁的胜利人自豪地说。
记者一路采访了多个点位,感受最深的是胜利油田有两笔财富传承至今,一笔在地下,60多年累计为国家贡献原油13亿吨;一笔在心中,60多年胜利人始终敢于担当、勇于变革、敢为人先。
所以,当人们再问胜利油田:何以取得新的胜利?
不妨来这里走一走,一个充满朝气的新胜利正向你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