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油田共实施各类科研攻关项目1000余项,荣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68项,老油田提高采收率、页岩油、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理论技术不断创新突破。“各类获奖科技成果数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油田科技管理部工作人员表示。
“表象”是数量上升,“内里”则是油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强力支撑高效勘探、效益开发的具体举措“开花结果”。
构建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体系
梳理出10项基础理论研究、60项关键技术攻关、20项集成配套推广、6项前瞻储备技术,“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如何保障”,每项技术都进行了明确。
打开《胜利油田“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四五”期间,油田面临的技术难题和需求、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等内容十分清晰。
“我们以问题、需求为导向,分领域、分专业精心组织科技需求专项研讨,研究制定胜利油田‘十四五’‘百年胜利’科技发展规划和基础前瞻研究中长期规划。”科技管理部副经理马波介绍。
“到2035年,勘探开发主导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0%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2061年,勘探开发主导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0%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规划》中,记者还看到了“中期(2035年)发展潜力及远景目标规划”和“百年(2061年)胜利发展潜力及远景目标规划”。
目标就是奋斗方向。围绕这个方向,油田完成了科技项目、奖励两个管理系统建设,初步形成项目和专利跟踪评价标准;启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建设,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路径和收益分配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体化”攻关是创新的关键一招
年初以来,新纪录不断诞生。海上,CB208B-P2井日产油稳定在101.2吨,创下胜利海上稠油单井日产新纪录。陆上,丰页1-10HF井钻井施工从180天压缩到19天,创造国内陆相页岩油水平井钻井施工最快纪录。
从海上到陆上,“丰收”屡见不鲜。
马波认为,科技创新不是一个部门或一群人的事,要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是从基础前瞻、技术攻关、集成应用等多个维度推进 “一体化”攻关,强化“大兵团”作战。
在油田内部,开展地震—地质—油藏—工程一体化多专业协同攻关,实现多类型数据共享应用、多专业技术互动综合、多参数模型实时更新、多工种作业协同决策。
面向胜利及胜利以外,建立“大兵团”联合攻关模式,优选油田跨单位、跨领域的高水平科技人才,以及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科学家、教授组成联合攻关团队,推动重大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从2022年开始,油田实施“揭榜挂帅”,确定11个攻关项目并发榜,吸引了20多家知名高校及研究院所前来应征,北京大学等高水平院校揭了油田的“榜”。
油田还实施项目管理一体化,打破原有的“技术条块分割、管理接力运行”模式,实现短流程、快决策、提效率、提效益;将科研项目分为国家、集团公司、油田、直属单位等四级,将主要资源向东部精细勘探、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页岩油、CCUS、西部勘探开发等重大和重点项目倾斜;对一般项目和二级项目赋权放权,充分调动项目组的积极性,提升活力动力。
院厂结合是技术转化的有效模式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打造技术支撑合作共赢平台,组织专家行,定期赴开发单位参与论证、对接方案、解决难题,实现油藏提问题、工艺来解决。
研究院“主动上门问诊”,开发单位主动提需求,共同解决“疑难杂症”,推进科研成果在解决生产难题中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油田层面则抓好项目规模化推广实施,编制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清单,跟踪评价项目成效。“项目验收不是结束,我们设立3至5年评估期,按年度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转化奖、滚动立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申报依据。”工作人员介绍。以考核指挥棒,引导科研人员从“重成果”转到“重转化”上来。
在激励机制建设方面,油田不断完善以价值为导向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同时突出了一个“重视”和一个“侧重”,重视对前瞻基础性研究的奖励,设立基础前瞻和重大成果奖;侧重对直接研发人员进行精准激励,主要贡献人员的奖金比例不低于奖励总额的70%,通过发挥正向激励作用,推动成果快速转化,油田科技创新生态活力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