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塔上,他是映衬海天最美风景

只一眼,记者就看到了杆塔上的代川。他的脸绝大部分被一只鲜艳的蓝色花纹口罩遮盖,只露出一双被太阳刺到的“眯缝眼”,身体和杆体构成一个完美的90度角,格外惹眼。

5月9日6时,记者驱车从东营区往东北方向行驶了两个多小时,到达河口区飞雁滩。此时海潮退去,大片白色盐沫浮于滩泥之上。远远望去,磕头机与电线杆塔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为荒滩增添了生机。

盐碱滩的一角,喧嚣声打破了长久的寂静。电力分公司渤埕供电管理区运维队伍的30多人正在集结。“今天,我们分为6个小组,对6000伏呈134线路进行检修,出发!”负责人张伟尽可能地挑高嗓门,盖过海风的呼啸声。

代川是大部队里年龄最大的师傅。52岁的他依然是爬杆的主力。来到代川所在的呈134线1T8T16号杆,只见他已经爬到15米杆塔的中间位置,正将一条引线绑定到横杆最中间的绝缘子上。他将大半个身子横探出去,在脚扣和安全带的支撑之下,身体和杆体构成一个90度角。

“这台变电器,把6000伏的电压改为380伏,给旁边的呈126-5-10井供电。”负责人张伟说,“变电器的高压熔断器、避雷器已经老化,需要更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要任务。”

飞雁滩有10万亩芦苇荡,21万亩近海滩涂,遍布河口采油厂的73口油井。渤埕供电管理区负责93公里油井线路的保障任务。今年年初,电力分公司和河口采油厂聚焦油藏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同向,将飞雁滩上运行了20年多的线路设备进行升级。

“滩海区域风吹日晒,设备老化严重,近一两年来出现故障的次数明显增多。”张伟表示,停电升级设备虽然损失产量,但是与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维护方式对比,能够实现长远效益最大化。

检修工作历时40余天,渤埕供电管理区共检修变电站9座,检修线路42.3公里,有效降低配网故障率和线路损耗,为电网安全平稳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海风吹得人睁不开眼。可代川和同事在杆塔上变换各种角度施工的样子,还是不自觉地吸引人仰头观看。

“你看,他们像不像高空舞者?”下面正在安全监护的师傅们打趣道。

两个设备的更换,需要代川和同事在塔上连续操作一个多小时。“我连续站过4个小时没下来,那是杆塔固线的大项目,一旦上去开始了,就不能停止。”施工完毕,代川从杆塔上下来后告诉记者。

他全身挂着五颜六色的带子,有蓝色安全带、红色防坠带、粉色电钻机挂带、黑色工具包带。“足足五公斤重。”代川秀起了自己的工具包,光是不同尺寸,用于上螺丝帽的套筒就有5个,再加上不同尺寸的扳手、小刀,琳琅满目。

摘下口罩的代川,更加令人意外——皮肤白皙,皱纹极少,52岁这个年龄仿佛和他无关。

“我心态稳,心态稳人就年轻。”代川深有感触地说。代川记得第一次爬杆时,师傅告诉他,爬的时候要沉住气、听着点动静,站在上面要耐得住寂寞。

“什么动静?”记者问道。

“脚扣声,向上爬时,只有脚扣与杆严丝合缝地卡在一起,发出动静,才证明这一步踏得实,是安全的。”代川回答。

“其实也不寂寞。”代川又说。

“36年了,不枯燥吗?”

“不啊!因为杆上风景好啊!站在不同的杆塔上,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怎么说?”

“你看,在飞雁滩,你站在地上,只能看到荒滩;而我在杆塔上,看到了大海。”

 


信息来源: 
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