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一路歌——记首届“中国石化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姜祖明

“耐温90℃,耐盐30000毫克/升。”看到电脑上的实验测试数据,勘探开发研究院化学驱油剂研发专家姜祖明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历经两年研发的耐温抗盐新型黏弹性颗粒驱油剂实验成功了。

姜祖明已经记不清在两年多时间里,经历过多少次挫折和失败。从最初的共聚型黏弹性颗粒驱油剂,到如今的新型黏弹性颗粒驱油剂,尽管过程艰难曲折,但姜祖明始终把化学驱开发作为执着追求,一路走来一路歌,不断突破化学驱开发禁区,挑战复杂油藏采收率极限。

一粒种子,只有扎根沃土才能茁壮成长。

2010年,博士期间主攻高分子材料的姜祖明第一次来到胜利油田,进行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项目交流。

当时油田虽然借助聚合物驱、二元复合驱等技术,采收率得到了提升,但仍有近一半的储量无法得到有效动用。看到油田化学驱事业大有可为,姜祖明心动了。

就这样,博士毕业后,他选择进入胜利油田博士后工作站。在站期间,他针对当时化学驱油剂成本较高的现状,研发了低成本化学驱油剂,成本每吨降低1100元。

在油田搞化学驱油研究,有很多不利因素和苛刻条件,集中表现在地层温度高、原油黏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综合含水高等。这些,都是世界级难题。

从来到油田那天起,姜祖明就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解开这个难题。

多年来,他和同事们聚焦油田“固液共存”非均相复合驱油的思路,开展新型驱油剂研发工作。

每一次实验都是一次挑战。从称量、溶解、加料到记录温度……每个环节、每项操作,丝毫都不能马虎。特别是药剂称量、加料,都是以万分之一克为单位,差一点都不行。

每天早晨一上班,姜祖明和同事们就泡在实验室里,开始同样的实验,重复同样的步骤,一直干到晚上八九点。合成—评价—再合成—再评价……历经数千次的实验,研发出了一种全新的“部分支化部分交联”分子结构的黏弹性颗粒驱油剂。

“这种驱油剂遇水溶胀,可以封堵大孔道。而且随着持续注入,它还会变形。”姜祖明说。

以黏弹性颗粒驱油剂为主剂的非均相复合驱油技术,填补了老油田聚驱后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空白。在孤岛采油厂开展的先导试验中,采收率提高8.5个百分点,达到63.6%,一举突破“60%”这个行业内曾经默认的石油采收率极限,引领了化学驱的技术发展方向。

这山翻过,还有那山高。

温度超过80摄氏度、矿化度超过30000毫克每升的高温高盐油藏,被称为化学驱开发禁区,胜利油田这类资源有近6.5亿吨。

是困难,更是潜力。姜祖明敏锐地认识到,这类油藏将会是他们团队进攻的山头。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姜祖明带领团队经过艰苦攻关,又研发出了耐温抗盐黏弹性颗粒驱油剂,该产品专利“一种部分支化部分交联聚合物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在2021年荣获了第22届中国专利金奖。以该驱油剂为主剂的配套技术在矿场取得了显著降水增油效果,已动用地质储量1.1亿吨,增加可采储量1137万吨。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第一站来到勘探开发研究院,姜祖明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心受到极大鼓舞。

从那以后,如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姜祖明每天都要反复思考的问题。

针对更加苛刻的油藏条件,姜祖明又研发出了星型、高韧性、半互穿等系列新型驱油剂,构筑了多个经济高效的驱油体系,可满足不同类型油藏的需要。

十多年一路走来,姜祖明把挑战采收率极限作为价值追求,主持或参加重大科研课题20多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各1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8件,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篇,荣获“中央企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中国石化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

“我们团队有个目标,就是到2035年,把化学驱应用的边界从最初的60摄氏度提到120摄氏度,形成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系列,继续保持油田化学驱技术在国内乃至世界的领跑地位。”展望化学驱未来,姜祖明信心满满。


信息来源: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