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果自转化推广应用以来,油水井内小件异物捕集的成功率由23.5%提高到95.7%,创造经济效益11.74万元/井。”在不久前结束的油田2024年优秀“QC”成果发布交流会上,石油开发中心生产保障服务中心员工吴超研制的油井小件异物捕集装置,获得评委一致好评。
“躺井不仅影响开井时率,还会挤占开发成本。”吴超说。在一次创新例会上,他提出了研制油井小件异物捕集装置的想法。“中心工会十分重视,并给予了资金和技术支持,使成果成功研制并迅速转化应用。”
这样的创新例会,在石油开发中心每季度都会召开一次。对于热衷于创新工作的员工来说,是一场技术交流的“盛宴”。会上,油田技能大师、公司首席技师组成的“大师指导团”,会对员工在生产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他们还会对员工提出的创新想法,进行跟踪指导,协助员工创新项目立项审批、孵化加工、现场实验、应用改进和验收推广。
为有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每隔两年,石油开发中心都会组织评选“能工巧匠”“技术创新能手”以及优秀创新成果。获奖者将得到1000元至5000元的奖励。同时,该中心同步建立了“研发、完善、推广、创效”长效机制,由各创新工作室技术大拿指导员工开展技能创新工作。中心还专门设立创新资助基金,每年投入约50万元,助力员工创新成果研发、转化。近年来,石油开发中心共计50余项创新成果完成转化推广,解决一线生产难题70余项,创效2000余万元。
在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员工创新热情日渐高涨。他们研发的“太阳能无线充电装置”,将一年更换一次温压变送器电池变为五年更换一次;“无动力套管加药装置”有效解决了油井加药难题……
“以往,很多创新想法缺乏资金支持和帮扶渠道,久而久之大家就失去了创新热情。但随着创新机制的不断完善,员工们借助创新平台,将很多想法变成了现实。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得到认可并应用到实践当中,他们也很自豪。”石油开发中心工会副主席、党群工作部主任李伟说。
在李伟看来,推动员工创新不仅要激发全员创新热情,还要消除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为了进一步激发基层创新活力,该中心将创新的主动权交给各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以学艺创新工作室为核心的创新联盟,确定重点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协助解决基层生产难题。
就在前不久,针对基层普遍反映的油井盘根寿命短、更换频繁、工作量大的问题,创新联盟开展集体攻关,通过改变盘根材质及形状结构,成功研发了“长寿命盘根”,并试点使用,更换频率由以往的10天延长至3个月,减轻了员工劳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