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波荡漾的渤海湾东畔,一座特殊的平台如航空母舰般稳稳停泊,它就是桩西采油厂采油管理三区注采301站的桩139平台。
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山东省工人先锋号称号、胜利油田党建示范点、胜利油田行业品牌班站……作为油田“海油陆采”开发井组,桩139平台奏响生产和生态协奏曲,累计产油95.2万吨。
热采变冷采实现产量跃升
桩139平台属于稠油开发井组。开发初期,区块采用注蒸汽热采进行开发。
随着开采时间推移,热采开发效果差强人意,油量下降,含水上升。桩西采油厂工艺研究所副所长段志刚说,蒸汽吞吐三四个周期,边部的底水入侵,含水快速上升。2014年,平台新投水平井含水为63.2%,开发两年,含水迅速蹿升到95.8%。
热采不行,就另辟蹊径。2018年,为了实现油井控水稳油的长效开采,提高稠油油藏的开发效益,桩西采油厂转变开发方式,探索微生物吞吐开发试验,采用微生物、二氧化碳、降黏剂等复合技术,热采变冷采。
“将微生物菌群配合二氧化碳和化学剂一同注入到地层,发挥二氧化碳的增能和化学剂的降黏作用实现协同驱油。”段志刚说,新技术让区块日增油近10吨,年产量一度登顶5.5万吨,含水下降4.1%。截至目前,微生物采油累计增产1.36万吨。
而为实现对层内剩余油的深度挖潜,采油厂尝试利用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水驱后水井周围动用程度高,井间动用较差、剩余油仍然较为丰富,微生物驱后油藏动用均匀、较为充分,可实现对剩余油的挖潜。”段志刚解释。
眼下,段志刚和同事正对桩139馆其他层系进行微生物驱油体系设计和油藏工程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后,预测累产油32.67万吨,采出程度达21.1%。
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水平
“这井容易结蜡,要定期加清蜡剂。”
“这口井光杆缓下,容易卡井,得定期调参、加药降黏。”
……
52口油井,桩139平台站长曹金富对每口井的“性格”如数家珍。
这是桩139平台精细管理的现实缩影。一直以来,桩139平台精准管控油井、运行等关键节点,通过抓实、抓细、抓小的精细管理做实油藏经营,为“海油陆采”可持续发展打牢坚实基础。
光杆密封器腐蚀漏失曾是平台“老大难”的问题。站长曹金富介绍,光杆被腐蚀后,与盘根之间形成不了有效的密封,油井就容易发生“跑冒滴漏”等现象,严重时还会造成杆断。
在中石化技能大师毕新忠团队集众智攻关下,他们成功弥补了盘根盒的“短板”,自主研发的新型盘根盒具有密封周期长、维护频次低、寿命长等特性,是一款兼具节能降耗和防腐延寿的产品,彻底解决了“跑冒滴漏”现象。
在桩139平台,精细化管理无处不在。以平台上73个探测器、报警器为例,每个报警器都有专人“监护”,实行“定人定时定事定责定量”管理,指定人员在指定时间对指定具体事项进行检查。
不仅对油井、设备等关键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他们对现场数据资料管理更是精益求精。
数据是研究人员进行油藏地质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其准确性直接影响研究分析的成果。采油管理三区副经理何富强直言,数据是油井的健康指标,数据不准很难发现问题。尽管目前数据实现自动采集,但为了避免数据漂移影响,他们会通过人工逐一核对关键数据指标。
如今,桩139平台井口达标率100%,躺井率也控制在2%以内,“海油陆采”高效开发生机勃勃。
绿色安全生产守护碧海蓝天
海油陆采,就是用陆上方式把滩海石油开采出来。
“虽然是陆采,但得按海上的高标准来管理,把平台打造成清洁绿色生产示范区。”曹金富说。
自2003年开发以来,桩139平台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原则,牢牢守住“海油陆采”绿色安全生产底线。“地处滩海,不可避免遭遇风暴潮,风暴潮就是我们的头号敌人。”曹金富解释,尽管平台高出海平面1.5米,但有时风暴潮来袭,平台积水可达1.2米,对设备设施的安全挑战极大。
多年的摸爬滚打,曹金富总结形成了一套抵御恶劣天气的战术:对于低洼区域容易遭受海水浸泡的设备,员工通过提高设备高度、密封散热孔等方式保证电器设备顺利“扛”过风暴潮;而为了防止管线破损造成海域污染,平台输油管线采用的是加厚管,并建造管线沟,一旦管线滋漏,原油可直接存入管线沟,不让污油落地;风暴潮来临时,员工们撤离至安全区域,利用视频实现对平台的全天候无死角监控,一旦管线滋漏,系统自动报警……
“平静”日子里,安全环保仍是平台上下紧抓不松的关键。他们每年主动捡拾平台周边垃圾、固废达600公斤,用空塑料瓶套在取样弯头上避免污油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