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好“焊”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能大师贾学志

在地面工程维修中心,贾学志就像超人一样,无论生产维修中遇到什么疑难杂症,只要交到他手里,总能轻松解决。

从事了29年电气焊工作的贾大师,因此被誉为“工业裁缝”。在同事眼里,贾学志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只要想干,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他。

零的突破

如果你问贾学志,怎么走上技术创新之路,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1995年参加工作的他,到了2006年,已经成长为一名技术成熟的电焊工,还成了海洋采油厂第一个在油田技术比赛中获奖的工人。

很难说,那次比赛是不是他走上技术创新之路的开始。总之在他看来,有些生产问题必须得解决,就比如便携式稳压仪表检修校验装置。

那些年,胜利海上油田使用的远程自动化传输仪表全是从国外进口。每次出现故障,厂家不给维修只出售新的,不仅花钱多还影响生产。

“别人不给修,咱就自己修!”他带着同事一头钻进去,鼓捣了很多天,愣是把仪表故障问题给解决了,还给厂里创了260多万元效益。

油田开展职工创新成果评比,他信心满满地拿着这项成果去参选。结果初选名单一公布,海洋采油厂又一次被“剃了光头”。

他不服。当天晚上,他用A4打印纸正反面手写了8页关于油田评审初选结果的情况说明,要求去试讲,最终把局面扳了回来,汇报的创新成果获得了一等奖,也实现海洋采油厂技术创新成果零的突破。

作为油田的上产主阵地,海上油田承担着重要的生产任务,保障设备平稳运行,成为当时贾学志所在维修大队的重要任务。

在他的推动下,2016年,海洋采油厂第一个创新工作室——海油创客工作室挂牌成立。作为工作室带头人,他肩负起带领团队解决海上生产实际问题的任务,不仅为海上生产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还带动一大批基层员工走上技术创新之路。

从普通电焊工到高级技师,再到油田首位电焊技能大师,海洋采油厂给贾学志的成长提供了舞台,也让他在这个舞台上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向。

大师“上岸”

原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就这样奉献给这片熟悉的海洋,2020年,贾学志“上岸”了。

这一年,油田整合各采油厂维修业务,成立地面工程维修中心,以管网维修和机泵修理为主营业务。出于对技能人才需求的考虑,身为油田电焊技能大师的他,从海洋采油厂调到地面工程维修中心。

从海上到陆地,如何适应新的角色?这给从事多年焊接工作的贾学志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

由于地面工程维修中心由多家维修大队合并组建而成,施工标准和施工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施工成了他的首要任务。

他带着团队,深入施工现场反复调研,修订完成油田地面管网维修的施工工艺标准和规范。在此期间,还建设了训练基地,选拔和培养电气焊专业领域的技能人才,推进标准和规范落地,逐步把地面工程维修中心的维修工作带入正轨。

每当总结这几年的工作,贾学志都如数家珍,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生产难题超过50项,多次完成油田交予的急难险重任务;在2021年山东省第七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第三名的成绩,成为二十多支参赛队伍中唯一的企业团队。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找上门学习参观、请教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就在前几天,他利用高超的焊接技术帮助某家单位解决了生产难题。

工作年数久了,他才发现,原来电气焊能够帮助油田解决那么多生产问题,以前想都想不到,现在越来越觉得这把焊枪是个宝。

“让电焊工体面地工作”

这几年,贾学志下了很多“崽”,但是最让他骄傲的,还是小口径金属管道自动焊装备。

在贾学志看来,电气焊工作太苦了,无论夏天多热,都得头顶烈日在火光下炙烤;无论冬天再冷,躺在地上是家常便饭……

从手握焊枪那天起,如何让电焊工能更轻松体面的工作,如同一颗“种子”种在了他的心里。

这些年,自动焊装备在大口径金属管道已经应用成熟,但在小口径管道上,即使目前国内最好的焊接方式——氩弧自动焊的工作效率也不高,无法完全满足油田地面管网的生产需要。

他带着团队展开研究,查阅资料,反复构思,做出设备再反复调试,在这个过程中,也遭遇了各种焊接的缺陷和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比如“时间到秒、质量到克”,焊一圈准确计算到秒,一秒也不能差;使用焊条要计算到克,一点也不能少。针对焊接过程中最难的开头和收尾,他打破教科书,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最终一一见效。

对贾学志来说,每次创新都是一次自我革命。就这样,经过无数次“测试、失败,再测试”之后,小口径金属管道自动焊装备被成功研制出来,不仅工作效率比人工提高两到三倍,还大大降低了电焊工的劳动强度,员工只要利用设备遥控,就能轻松完成焊接工作。目前,胜利油田已经有3台投入使用,今年还将再批复投用5台。

这台小口径金属管道自动焊装备的“出世”,提前圆了贾学志多年的梦想,也让他结识了国内焊接行业的大咖,他还曾受邀参加山东省特种设备焊接技术论坛,对这台自动焊设备的研发应用情况进行交流发言。

贾学志没有停下进步的脚步。他说,攻克技术只是一方面,关键是让这项技术活起来,不断创新提升设备使用性能,让设备更好用、大家愿意用,真正给生产带来效益、创造价值。


信息来源: 
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