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块头”有大能量

一季度刚刚过去,胜利采油厂采油管理二区超交原油1700吨。经理崔永北喜不自胜:“连续七年实现产量箭头向上后,今年又保持了良好势头。”

2016年完成产量12.66万吨,此后的7年间,采油管理二区原油产量一路上扬,直至2023年的15.83万吨,成为采油厂唯一一家连续七年产量箭头向上的管理区,各项开发指标持续向好。

在胜利采油厂党委常委、总地质师吴媛媛看来,采油管理二区在拐点转向后一路逆袭,从“金鸡独立”到“三足鼎立”,走出了一条精细精益开发之路。

在拐点之前,也就是在2015年的成立之初,采油管理二区产量是下滑的。原采油一矿被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管理区。年产23万吨的任务,二区承担了一半多,成为采油厂产量倒数第二的“小块头”。

技术室经理骆培回忆,原以为产量会主动,没想到一分开计量,一天就欠产30吨。“压力巨大,那时候只有水驱,增产手段单一。”

只能从水驱油藏下手了,打新井、扶长停井、上措施井、注采调整,但是成本压力大。为了不让成本打水漂,管理区向采油厂立下“军令状”,花钱是为了长效。

一边抓产量,一边利用新井和侧钻井进行剩余油地质基础研究。管理区还开展了流线、压力和饱和度三场大分析,明晰剩余油的分布,找到了潜力。当年10月,拐点到来,产量回升,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

先天不足不会消除。油藏层系少、开发面积小,带来油井改层难、接替难度大,没有层系轮替空间。“主体两套开发层系,直上直下,上下反复采。”崔永北说。

先天不足后天补。找到了剩余油潜力后,采油管理二区每年都有2到3口日产油10吨以上的高产井,实现了“不靠措施上产,靠高产井弥补递减”。持续调整井网,改变了过去有井无网的状况,动态注采对应率提高到85%以上,成为全厂最高。

7年来,采油管理二区水驱油藏的自然递减率从最初的15%降至4.5%,综合产量上涨因素看,综合递减实际为负增长,相当于每年省下20多口措施井。

在稳定水驱的同时,管理区积极转变开发方式,寻求产量突破。技术人员根据化学驱不同阶段开发特征和目标,制定了分阶段差异化的注采调整和措施挖潜对策,化学驱开发成为产量连年上升的重要“增长极”。

2017年,化学驱开始整体见效,并打造成为中石化示范注聚站,日产量从40多吨跃升到100多吨,是实施化学驱前产量的两倍多。

在水驱和化学驱并驾齐驱的同时,采油管理二区积极攻克低渗透难题。低渗透油藏动态地质储量514万吨,占全区储量的11%,单井产能1.6吨,采出程度仅为6.7%。

2020年,采油管理二区在低渗透区块打了2口新井,其中STTX726井初期日产油50多吨,自喷一年多时间。另外一口井日产油也达到20多吨。此后STTX726井转为注水井,通过压驱等方式让周边4口井受益,日产量均在10吨以上,让低渗透区块实现储量小、产量高的目标。

目前,采油管理二区形成水驱、化学驱、低渗透产量占比分别为5∶4∶1的格局,三点成面,稳产上产基础愈加稳固,产量、储量、成本结构持续优化。

2024年,采油管理二区原油产量任务再次加码,采油厂下达指标是比2023年增产1.5万吨。“二区力争增产2万吨。”崔永北颇有信心,“一季度4口措施井日增产17吨,化学驱日产量达到150吨,低渗透还没有完全发力。”

“小块头”不仅长大了,还更加强壮。论今年的增量规模,在全厂是最大的。“‘小块头’有大能量。”吴媛媛说。


信息来源: 
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