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打开各类软件100多次,少敲击键盘400余次……现河采油厂地质研究所勘探室技术人员原本花费近一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官136区块20多口油水井的数据调取工作,如今,将各类数据库和平台接入表格,只需轻点鼠标,打开自编的数据库查询软件点击查询,40余项3000多个数据即刻尽收眼底。
该查询软件是地质研究所勘探室技术人员基于部分编程语言,根据勘探室实际工作,今年量身定制的基础数据查询软件。
近年来,现河采油厂着力推进数智化赋能提升,提出“智化勘探”理念,深化数据治理和模型驱动,紧紧围绕勘探开发工作,开展数据获取、代码学习和模块制作研究,助力勘探工作质效提升。新技术的运用,一方面排除了人工调取的误差;另一方面,井位汇报前期分析论证时间缩短了1至2天。一季度,现河厂汇报通过新区产能井位20口,滚动勘探井位3口。
截至目前,现河采油厂已开发应用基础数据查询、表格自动填写、大数据分选导航等7款软件、工具及模型,进一步提升了采油厂地质勘探开发的决策优化、组织管理和运行效率。
勘探工作是一项基础性认识和重复性推演的综合性学科,需要井位坐标、井斜校正、小层数据获取、测井曲线加载、分层数据统计等一系列数据准备工作。但是随着勘探程度越来越高,老井井数增多,层系复杂,数据汇总整理的工作量逐渐增加。“地质数据不断变化,需要反复打开不同软件查找。”现河采油厂地质研究所勘探室技术人员表示。数据整理繁杂沉重,数智化赋能迫在眉睫。
为此,他们开发了表格自动填写工具,根据表格行、列关键字定位查找数据。“不论多少条数据,跨多少表格,都是一键操作,1秒完成查询。”参与这个软件开发的地质研究所勘探室技术人员王泳胜说,“只需输入井号,就能实现复杂表格的快速填写。”
类似这样的工具,该厂还有很多。原来,测井完成后,需要对每口井进行3至5分钟的砂体厚度与分层数据的关联,此后还需要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技术人员开发了沙厚数据统计工具,对于大面积的区带勘探工作,上百口井的分层数据,仅需一键操作,即可统计完成,为每次勘探井位节省了2至3天的数据整理时间。
同时,该厂技术人员开发出页岩油压力数据查询小插件,通过一键查阅的方式,可查询到多个时间段的油井压力变化情况,并根据查询结果自动分析数据内压力变化情况,生成文字报告直接上传工作群,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勘探工作不漏井,关键数据不出错。”地质研究所所长石德权说。他们利用开发出的软件,打通了智能化数据加载通道,形成快捷建库、自动数据清洗、数据快捷更新的高效工作模式。大幅度减少地质绘图软件数据收集、下载、治理、加载总耗时,同时,在千万条数据项中,摒弃掉无效数据。
近日,技术人员通过大数据分选导航模型摸排潜力区块,精准锁定了王24区块沙四段存在滚动勘探潜力,并在此成功部署井位5口,发现地质储量30万吨。该模型是技术人员通过多种代码、软件工具之间的配合,开发出的勘探利器,利用大数据一键扫描地层,能够精准发现隐藏的低井控区、“甜点”区。
“分选导航模型的建立,解决了老油田勘探工作中面临的平面‘无缝插针’,纵向‘参差不齐’的问题。”现河采油厂党委常委、副厂长张戈说。截至目前,该厂利用研发的软件、模型,提供有利滚动方向7个,完成汇报方向4个,部署滚动勘探井7口,产能井34口,新增地质储量277.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