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年时间,‘作业’完成了!”
看着屏幕上波动的产量数字趋于稳定后,在作战指挥室里“煎熬”了一周的海洋采油厂副厂长王志伟激动不已。
3月24日,CB208B-P2井日产油稳定在101.2吨,创下胜利海上稠油单井日产新纪录。
“你们通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技术集成、目标同向,形成一体化建产运行机制,交上了一份高分‘作业’。”油田领导孙永壮在海洋厂专题调研时,对胜利海上大幅提产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锚定高目标——
对标追标,千方液百吨井
油田党委把关定向,高目标引领,推动思想破局、敢闯敢试、目标同向、合作共赢,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想都不敢想的事,干成了。”王志伟回忆起接收到“作业”时的心情,至今仍记忆犹新。
这份“作业”,是油田党委高瞻远瞩布置的课题。
2023年9月1日,孙永壮到海洋厂调研时,基于海上高质量发展,提出“对标追标”“千方液百吨井”的具体要求。
海上是油田“七个产量增长点”之一,是增储上产主阵地。海上稠油黏度大、流动性差,且举升困难、递减快,3000多万吨的稠油宝藏“沉睡”海底。
“隔一层水,难于上青天。”受限于海工条件,海上不能注汽热采,稠油效益开发只能另辟蹊径。
海洋厂勘探首席专家周红科介绍,海上稠油勘探始于2003年,2017年打了一口试验井,日产油10吨左右,效益不过关,一度搁浅。
近年来,为满足增储上产的迫切需要,油田把目光转向海上稠油区块。2022年,海洋厂先后部署6口井,初期日产油普遍40吨、后期稳定在20吨左右。
从10吨、40吨到100吨,王志伟深感压力山大,使命光荣。
感受到同样压力的,还有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万绪新。他也接到了“作业”——把陆上未动用储量高效建产一体化模式推广到海上。
难,如何破局?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的埕岛西油田能够高产,海洋厂为何不可?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理念先行。油田党委和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党委深化目标同向,搭建管理、技术一体化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持。
有了党委的把关定向,海洋厂、难动用项目管理中心、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井下作业公司、海洋钻井公司等单位集聚优势资源力量,组建项目团队,共同攻克难题。
远学国内外、对标埕岛西……通过学习,项目团队深刻认识到,向别人学只能学单一技术,形成不了技术体系,不能一味花钱买技术,只有将技术攥在自己手里,才能走得更远。
围绕百吨井能否打成,项目团队经过了激烈的思想碰撞,达成共识:有油田党委的高目标引领,加上敢闯敢试,一定能干成。
在海洋厂党委书记孙朝华看来,思想一体化、行动一体化,目标认识一致,是干成事的关键。
搭建大平台——
目标同向,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深化目标同向、合作共赢,让优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集智聚力做大胜利“蛋糕”
“‘作业’完成得怎么样了?”
1月29日下午,孙永壮在参加油田二届二次职代会第一代表团分组讨论时,询问CB208B-P2井施工进展?
“顺利开钻。”王志伟汇报。
被选为千方液百吨井的“探路者”时,CB208B-P2井的设计方案已经制定,设计产量为30吨,如何达到100吨?
从接到“作业”到完成“作业”,项目团队历经淬炼。
整合油田和工程公司最强力量,多部门多专业多系统集智聚力、资源整合、协同推进,通过优势互补,打开生产运行各个节点,并落实责任到具体单位,有效把控各环节质量。
前期为王,方案先行。改变以往甲方出方案、乙方执行的串联模式,项目团队从方案设计阶段就一体化并联运行,极致优化方案。
与常规方案不同,经过数据模拟、现场试验、多次论证,增加了11页的工艺方案优化意见,包括入井液、防砂完井工艺、解堵工艺等,为顺利开钻提供全方位保障。
设计指导实施,实施倒逼设计。在水平段钻进过程中,打出240米油层,但最终却舍弃了其中的80米。
“油层打出来了,不要?”这一矛盾引发了两个小时的讨论。最终大家形成共识,如果贪多投产,这80米含泥质高,会堵塞筛管孔隙,降低后续产量。
方案是活的。类似这样的调整,项目团队已经数不清有多少回,目的是自我革命,改变设计人员固有思维和经验,确保百吨井目标实现。
“二开”提速,“三开”提产。不论是方案设计,还是现场实施,项目团队发挥各自优势,及时会商、及时优化,提速提效提产,其中“二开”平均机械钻速同比提升45%。
2月8日22时30分,该井钻遇目的储层,取到砂样,联系值守船,次日凌晨5时将砂样送回陆地。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开辟“绿色通道”,迅速组织人员重点突击开展砂样筛析,当天完成充填陶粒粒径及防砂筛管精度的优选,实现充填砂与地层砂完美匹配,为该井成功防砂、大幅提产能打下坚实基础。
“三开”期间,地质、工艺、技术、设备、运行等专家常驻现场,紧盯施工、精准优化每个环节。
比如,井深轨迹要控制在距油层顶部2至3米,距底部大于8米的最优位置。打高了,容易出泥;打低了,容易水侵。每走一米,都要动态调整,都是向着胜利迈进的一步。最终,储层钻遇率达到100%。
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参战各方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合力攻坚,探索出技术迭代升级、方案多轮次优化、施工全过程动态优化的一体化建产新模式。
“我们对高产井的渴望与油田是一样的。”万绪新表示。
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孙朝华同样认为,该井的成功,展现的是“人人都想干成”的理念。
打造新模式——
技术迭代,一口井打开一扇门
以技术引领深化自我革命,从一个点到一条链的全方位迭代升级,打造海上稠油冷采大幅提产胜利新模式
“今天,我是来收‘作业’的。”3月26日,孙永壮到海洋厂现场调研海上大幅提产,对CB208B-P2井成功实施给予高度评价,“你们探索出了胜利海上稠油冷采一体化高效建产新模式,海洋厂将大有作为。”
“百吨建产新突破,得益于油田党委的高目标引领。这是集成创新、一体化运行的结果,让优质资源做到为我所用。”孙朝华说。
每一项技术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成功经验的迭代。该井的实施创新形成了胜利模式的技术体系,为海上高效建产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
“我们创新形成四大技术体系,优快钻完井技术破解大位移大井斜提速难题,精准轨迹控制技术破解稠油含水上升快难题,长井段高效防砂技术破解稠油出砂难题,高效举升工艺破解稠油举升难题。”海洋厂厂长韦敏说。
单一技术不可能解决系统问题,系统技术则“无往而不胜”。“这需要我们将单一技术进行系统集成、迭代升级。”万绪新介绍。无固相钻井液加上有机盐,极大减少了对高敏感性储层带来的伤害;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的生物酶解堵技术,评价效果高于国外,但成本大幅降低……
CB208B-P2井大幅提产,是油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缩影。这口百吨井的诞生,使产能项目平衡油价由40.5美元/桶降低至32.5美元/桶,意味着沉寂了20多年的海上稠油区块,有了效益开发的具体实践。
“一口井,打开了一扇门。”孙朝华觉得,这口井的成功,为海上同类型稠油区块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增强了潜山、低渗透等复杂油藏高效建产的信心,同时对普通高渗油藏继续“攀登”新高度更是一种鼓舞。
“高质量完成油田党委交给的‘作业’后,采油厂也给自己布置了‘作业’。常规砂岩油藏也将在此次成功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关键配套技术,力争钻完井再提速10%、产能突破200吨。”王志伟说。
“要确立更高目标,把新技术应用集成配套好,确保高效建产、安全平稳,持续深化目标同向,打一口成功一口,打造海上高效建产阵地,实现海洋百年大计。”孙永壮对下一步海上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胜利海上,未来可期……
(张 玉 陈 杰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