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模型之“实” 求油藏之“是”

近年来,桩西采油厂地质研究所建数模研究人员通过自主研究、借助院校力量等多种方式,提升地质建模水平,为精细油藏地质开发提供有力依据。截至2月底,他们完成采油厂48个规模较大的单元建数模工作,主力单元模型覆盖率达到100%,近5年来,指导新区编制方案建产能11.9万吨,指导老区调整,累计增油3.8万吨。

“地质模型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两种,前者主要用于勘探找油,后者主要用于开发调整。”桩西采油厂地质所所长吴波解释,“我们通常所说的建数模,是建立地质数学模型的简称,就是利用我们已经掌握的重要参数,把地下油藏用数字转换为数学模型,可以更直观、更高效地找油和采油。”

技术人员在近些年的实践中发现,地质模型建得好的关键,就是充分掌握地下油藏的重要参数,这样建起来的模型吻合度高,此为“实”。依照此“实”,才能找到成藏规律和开发规律的“是”,解决勘探开发的难题。

在老163块模型拟合过程中,油井老163-斜17含水老是拟合不上。技术人员多次调整纵向渗透率、注水井方向渗透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油气开发主管师肖亚昆抛出一连串的问题:“是不是模型有问题?再往前推一步,是不是地质认识有问题?砂体是这样连通吗?”

带着这些思索,他们打开通过物探获得的地震剖面,观察砂体反射,发现两个砂体间的连通关系果然存在不确定性,于是改变了模型的连通性,成功拟合。利用数模技术编制的注采调整方案实施后,获得单元日增油7吨,含水下降0.5%的良好效果。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正是这种持续坚持动态与静态一体化、地质与开发一体化、建数模手段与常规分析相结合的做法,解决了老河口油田的20多处开发矛盾,逐步还原了油藏的“真相”。

在建数模技术的支撑下,他们精确模拟老河口油田剩余油分布状态,持续开展大修打通道、单元注采调整等工作,剩余油得到充分的挖潜,2023年自然递减为负,保证了关闭保护区部分油井后,油区产量依然可以稳中有升。

在长期开发实践中,边底水油藏水锥规律,一直是困扰该类油藏控水稳油的重要因素。这类油藏的油井就像是“顽童”,当大家以为它会持续稳产很久时,结果投产4个月后含水就升到了95%;以为它的产量升不起来时,结果补个孔,就获得了日产油40吨的喜讯。

为什么会这样?从事长堤油田地质与开发工作多年的油田开发主任师朱玉林认为:“造成影响的真相,就是水锥规律没有研究清楚,剩余油的机理还没有充分掌握。”

“边底水油藏经过多年开发,水锥的形态或是像一个个的山头,或是像一个个的屋脊。把它们的形状通过模型刻画出来,也就能够把剩余油找出来。”朱玉林充满信心。

朱玉林带领技术人员不辞辛苦,按照不同构造形态、不同流体性质,先后建立了背斜、断鼻、双断层夹持条带等3类18种模型,模拟了影响水锥形态的9大因素的比重,建立了48个优化采液强度的模板,为长堤油田产液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正是这种“追问到底”探知深层次真相、解决矛盾的做法,使得长堤油田产油量保持稳定的同时,减少无效产出液量5000吨,日节约运行成本7万多元,开发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油藏开发工作任重道远,而建数模研究工作作为提高采收率的有力支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唯有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才能建出更高质量的模型,更加真实地表征油藏开发的具体过程,为油田开发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桩西采油厂副厂长马永达说。


信息来源: 
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