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老轨”,可真不容易。
费力拉开写着“闲人免进”的水密门,是一个倾斜70度的扶梯,舱壁上钉着14级台阶,20厘米宽,又高又陡,只能斜着脚慢慢往下挪。猫腰钻过一道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140厘米的门洞,挤过设备之间的狭窄甬道,机器隆隆的闷响扑面而来。
映入眼帘的是两三平方米的空间,一面玻璃墙隔开了机械刺耳的轰鸣声和45岁的“老轨”。
这里已经位于海面之下,海平面在头顶上方两米的位置。玻璃墙后,就是号称船舶“心脏”的机舱,上百个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为全船提供澎湃动能。
如同很多海员一样,“老轨”将船比喻为伴侣。“一年当中有8个月都在船上,比我和媳妇在一起的时间都长。”
6500马力、收油能力每小时200立方米,这艘胜利505船是中国石化最先进的海上专业溢油回收船,是名副其实的海洋环境“守护者”。
2月4日,凛冽的寒风猛烈地拍打着浪花,在海面上翻滚,接到海事局通知,胜利505船回港避风。
即使在这难得靠岸的日子,“老轨”依然不能闲着。他和平时一样,正在船舱做好各项机械设备的检查工作,确保船舶像一支引而待发的箭,始终工作在状态。
船的每一次航行,他都需要谨慎地操作着每一个泵阀,确保一切参数对准无误。推杆,合排,加速,螺旋桨翻搅着海水,船舶蓄势待发。拨动最后一枚旋钮,将预备开船的指令,传回顶层驾驶室。
如果赶上执行任务,保障动力和电力系统运行,“老轨”要做的工作还会更多。
14级的陡峭楼梯,他每天都要来回跑上数十趟。他开始船员生活的那年,女儿才刚刚满月,如今孩子18岁了,他在“水下世界”也足足待了18年。“正是有船嫂们的支持,我们才能没有后顾之忧。”说到妻子对家庭的付出,他几次哽咽到说不出话。
年复一年的海上生活不免枯燥,却并没有影响船员们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记者登船这天,正好赶上“立春”,船长朱劲峰招呼船员们,包起了饺子。
“包饺子是我们的集体活动,今天吃顿韭菜馅的。”双手沾满面粉的朱劲峰边擀皮边招呼道。即将到来的除夕,他们还会擀面条、捏包子,“这个年要过得有滋有味儿!”
忙碌完的“老轨”也从舱底爬了上来。饺子一上桌,他没急着动筷,而是趁着这会儿有信号,给妻子拨去电话。
没信号的日子里,手机变成闹钟,“老轨”最喜欢到甲板上,拍摄浪花和海鸥共舞的画面,用夕阳、流云和星光攒起他的思念。
“老轨”所在的海洋石油船舶中心拥有多用途工作船、专业溢油回收船、成品油运输船、海上废液处理船等各类各型船舶23艘。作为中石化最大的海上舰队,他们支撑守护着我国最大的滩浅海油田——埕岛油田,这个油田目前已累计产油超过7000万吨。
“老轨”是业内对轮机长的专业称呼,胜利505船的“老轨”叫宗可华。
最令宗可华他们欣慰的是,从2017年投产到现在,胜利505船先后参加过中韩联合溢油演习等各种演练,但在胜利埕岛海域从未实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