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图纸”你有“巧手”

  1月6日,渤海湾传来喜讯,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的“井筒加药-催化装置-管线加药”的三级脱硫工艺,正式应用到渤南油田E282-X28井,为含硫井试油试采提供了新工艺,这得益于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与井下作业公司的合作。

  一个月前,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与井下作业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的深度合作正式生效。

  “双方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完井工艺技术首席专家李玉宝介绍,此次合作的目的是共同推动油田储层改造、大修侧钻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储层是指含油气的地层,对于一些难开采的致密储层,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需要进行人工改造,在储层中打开多条具有良好导流能力的裂缝。

  研究院有着怎么干的“图纸”,但缺乏专业化的设备和操作人员。而手握技术的井下作业公司则缺乏“图纸”。“牵手”让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得到了更好的对接。

  “合作主要包含海上分层注水和页岩油开发,但并不局限于这些。”李玉宝补充道,双方将协同发展,加强基础实验设备、技术与工程资源共享。

  以页岩油开发为例,在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大背景下,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将进行工艺优化、参数优化和压裂设计等工作,井下作业公司则负责将设计“蓝图”变为现实。

  合作显然不是心血来潮。早在2023年6月,围绕牛页一区试验井组储层改造,双方“牵手”开启国内首次单个试验井组双机组作业新局面,工作效率极大提高。这为双方签订协议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既是合作也是学习,利用好合作交流平台,把科研成果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井下作业公司党委书记、副经理郝海江说。

  据了解本次合作更注重人才培养。根据协议,双方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研联合攻关实验室,为页岩油压裂、硫化氢防治等项目注入人才活力。

  “这只是一个开始,要运用市场化机制,推进优质资源互补,把目光聚焦于油田的难点堵点,追求更深度合作,提升油田高效开发水平。”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雪梅说。


信息来源: 
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