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十一月底,鲁明公司济北采油管理区综合递减率为5.8%,比去年同期下降0.3%,预计全年完成原油产量15.46万吨,超计划1100吨。
作为开发30年的老油田,面对综合含水高、标定采收率低、剩余可采储量低的开发难题,如何实现老区稳产是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难题。
“针对曲堤油田开发难点,我们要做好技术攻关,找出适用的配套工艺技术,同时还要做好转换开发方式、增注补能等方面的中长期规划。”鲁明公司采油工程专家、济北管理区党支部书记赵洪涛表示。
找准注水方向助上产
曲堤油田油藏类型多为高泥质、低渗油藏,水井在注入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堵塞、欠注问题,欠注后部分井区能量亏空,油井大都低液生产。
水驱稳产始终是老油田开发的关键。治理欠注井,解决注水难题显得尤为重要。开发前期,这个管理区多轮次酸化解堵后,增注有效期变短,且费用较高,注水系统整体增压成本高,实施难度大。
为找准水井增注措施方向,管理区成立动态分析小组,对120个井组开展常态化动态分析,建立井组分析管理台账,找出各井组的潜力层和潜力区。
在投转注完善注采井网的基础上,在水驱动用程度低的单元和井区优选井组实施单元整体增压、单体泵微压驱增注等措施,快速有效补充地层能量。
目前,有9个井组增注,实现日增油8.9吨,增油效果明显。其中,曲104-斜331井组因储层物性差、吸水能力低,常压注水效果差。为提高该井组注水效果,技术人员对该井实施微压驱注水,同时优化注水井段,先对主力层压驱增注,跟踪对应油井变化随时调配,确保“注上水、注足水、注好水”。
“我们把待增压注水的20个井组排序,制订实施计划,每周督导增注运行效果。”油气开发主管师李焕说。
转换开发方式提高采收率
曲9馆3单元是曲堤油田唯一的整装油藏,油藏地质特征表现为整装、连通好、有一定边底水、能量充足。该单元地质储量573.4万吨,占曲堤油田总储量的18.7%,多年水驱开发后效果变差,水淹水窜严重,常规注采调配难以满足稳产需求,亟须转换开发方式提高采收率。
年初,管理区决定在曲9馆三东实施化学驱。由于注聚经验不足,管理区就派技术人员走出去“取经”,逐步建立起全员联动的注聚管理体系。最终,实现注聚业务高效运行,注聚黏度为35毫帕/秒,达到方案设计要求。
然而,注聚开发过程并不顺利。该单元因油藏油层薄、泥质含量高,单井液量低,达不到方案设计液量要求,且常规解堵提液效果差。如何解堵提液又成为该单元注聚开发中遇到的新问题。
赵洪涛带领技术人员一同学习开发单位成功经验,分析研究后提出“水力负压解堵+人工井壁防砂”的组合解堵提液方案,优化工艺配套技术,形成“疏防”结合的新治理思路。目前,该工艺应用13井次,平均单井日产液量从8.9吨提升至28.0吨,平均日产油从0.8吨提升至2.5吨,提液效果有所改善,化学驱单元开发指标也不断向好。
抓实一体化管理控躺井
“躺井率从2.0%降到1.9%,也不能小看这0.1%,这相当于在躺井上‘抠金子’。”赵洪涛调侃道。老油区管理难度大,采出液性质复杂、管杆泵不配套、日常管理跟不上都是造成躺井的重要原因。管理区成立由支委加控躺井团队组成的油水井管理小组,制订“一井一策”方案,形成地面、井筒、地下齐抓共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逐渐提高控躺井管理水平。
日常维护管理是基础。这个管理区制定完善日常维护运行表,重点摸排加药井、热洗井,对加药周期和加药量都严格要求。
今年年初以来,管理区自扶躺井23口,仅这一项就避免产量损失105.9吨,减少作业费200余万元。同时,他们实施了30口长寿管柱的配套治理,检泵周期延长530天。
水井控躺井管理同样重要。提高注水系统的稳定性,是延长水井注水周期的关键。针对水井出砂问题,管理区从注采基础管理做起,重点从“防”入手,提升注水泵、单流阀、单井调控稳定性等三个关键节点,降低水井出砂频次控躺井。基础工作扎实了,水井出砂井次也明显降低。水井出砂井次降至目前的2井次/年,对比同期减少4井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