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储文章” 管好“气粮仓”

  11月15日,随着7250万立方米天然气全部注入目标地层,永21储气库结束了全年的注气任务。

  永21储气库被称作地下天然气“粮仓”的储气库,是应对冬季用气高峰的重要保障。“加大天然气储气调峰能力,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全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的重要一环,管理好储气库,我们责任重大。”油气集输总厂党委书记丁涛表示。

  自2023年1月5日油气集输总厂正式接手永21储气库管理工作以来,他们聚智聚力,在储“制”、储“才”、储“安”上下功夫做文章,管理好天然气“粮仓”,夯实胜利调峰底气。

  储“制”——“地下预判+地面精控”一体化创新注气管理模式

  永21储气库是山东省首座地下天然气储气库,也是全国第一座利用水淹枯竭气藏改建的储气库,设计库容5亿立方米,日调峰供气能力198万立方米,可满足500万户家庭日用气。

  业务新、人员少、风险大!作为油田第一座储气库,并没有成熟的设备运行管理经验可以直接套用。而储气库的气井兼具注采功能,其设备、工艺、流程等都远比单纯的采气井复杂得多。

  “储气库需要精细管理、精益管理,按照传统的管理路子并不能适应高效管理需求。”永21储气库项目经理李志兴并不满足目前的运行模式,他带着班子成员系统梳理工艺设备运行情况,结合两个注气周期实际,把控“压缩机组—井控设备—井筒—气藏”全流程、各环节,创新实施“地下预判+地面精控”一体化注气管理模式。

  “注采流程的每一环都是相互影响的,我们按照‘中医’理论,为整个注采流程做一个‘把脉问诊’,通过‘底层’判断‘表象’,进而分类施策。”永21储气库副经理田良负责井控管理,他和团队从数据治理入手,将设计、运行、监测关键参数形成系统表单,并建立储气库注气期储层、盖层及排水井参数动态模拟方程,实现排水井见气预警和含水圈闭封闭性预测,进而优化调配地面机组设备与管网运行。

  得益于此,他们积极决策,有效防止南部断块排2井发生气窜的问题,同时根据储气库容规模、气水接触面积,实施间歇缓注措施方案,确保注气安全高效。

  储“才”——“管理干部+技术技能”一体化锻造精尖队伍

  永21储气库现有管理人员4人、运行岗位操作人员20人,并没有专配技术干部,而是由管理干部兼任。

  今年3月,油气集输总厂派驻业务骨干赴中原油田文96储气库进行了参观学习。虽然两库规模相当,但永21储气库的用工却是前者的三分之一。

  打造一支精干的队伍势在必行。油气集输总厂致力于将永21储气库打造成为“胜利油田储气人才培养基地”。

  他们破除固有用人机制,树立“管理干部+技术技能”一体化理念,明确管理干部既要懂管理也要懂技术,既能带队伍也能解决现场生产难题。

  他们优选高技能人才“传帮带”、组织技术运维人员现场答疑、采取“人人上讲台”“一月一轮岗”集训方式,让人人都达到“会、懂、精”的程度。

  宋杨是储气库的副经理,也是这里为数不多的“90后”,在实践锻炼中,她不仅与班子成员互助互促,提升工艺、设备、信息、井控、经营等方方面面的管理经验,还跟着师傅跑现场、走流程。如今,她对采气井的工艺原理、压缩机等重点设备设施的操作掌握等都已不在话下。她说:“只有做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适应未来少人值守、精干高效的站库管理模式。”

  储“安”——“人工巡防+智能控制”一体化夯实安全底板

  在储气库,最大的风险就是安全风险,作为新兴业务,做实风险识别和管控措施是该厂安全管理的重点。储气库设备种类多、注采气运行压力高达15MPa至28MPa,一旦发生泄漏,高压气流穿透力堪比子弹,极易造成火灾爆炸风险。

  这个厂探索实施“人工巡防+智能控制”一体化,夯实安全底板。他们将风险识别和巡检管控有机融合,深度推进“双防数智化”平台应用,将工艺参数、安全联锁、报警响应、消防联动、设备检验等巡检内容进行分级和分类,明确管控层级、责任人员、巡检周期,进而匹配到相应的管理层和操作层,并将90%的巡检任务压实在管理层,进一步夯实“巡检+管控”责任。

  他们还通过生产集散控制(DCS)、压缩机运行在线监测、泄漏监测全流程等一系列智控手段,实现了风险的实时预警、精准管控。


信息来源: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