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好不好,油藏最知道

  “如果产品研而无用,研究也就没了意义。”在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新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肖春金眼中,研究院的科研工作一定要“接地气”,要以油藏需求为导向确定研究方向。

  从“为研而研”到“为油而研”,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致力打造应用型研究院,不只作为油田工程技术的“参谋部”,更是“作战部”;不只是围着技术攻关转,而是推行“前瞻—攻关—示范—推广—提升”的递进式科研生产攻关模式,打造与油藏开发相适应、协同高效的技术系列,为油田增储上产降本提质提供更强动能。

  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是集聚优势

  在肖春金的印象中,早在2012年,院里就开始了页岩油压裂工艺的前瞻性研究。低油价时,油田许多大规模压裂停滞,压裂技术的研究成了“冷灶”,但石油工程研究院技术人员的攻关却始终未停。在他看来,科研工作十年磨一剑,等不得,要找准油田面临的难题,做足前瞻性研究。

  如今,胜利页岩油体积压裂技术集成地质工程一体化建模、协同施工和投产优化等技术,初步形成“促裂缝干扰、避渗流干扰”的立体压裂技术体系,相继在多个页岩油区块开展现场实验,不断刷新页岩油产量纪录。

  在鲁明公司滨435块滩坝砂油藏开发中,该院创新将页岩油非常规水平井压裂技术应用到滩坝砂压裂开发,让利津洼陷8000多万吨滩坝砂油藏效益开发迎来新生。

  每一项关键技术体系的突破都是集聚优势。低渗透油藏科研攻关团队以压裂所为核心骨干,联合油保所、注水所、三采所等各领域的行家里手,针对低渗、致密油藏开发难点,集合多方智慧,攻关形成综合性低渗透油藏压驱开发工艺技术系列。累计实施压驱129个单元,累增油23万吨,成为老油田效益开发的又一利刃。

  “争取复制页岩油压裂前瞻研究的成功模式,多打造几项‘独角兽’技术体系。”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峰说。

  从挑着“吃”到必须“吃得下”

  曾经,孤岛厂垦119区块深层低渗透稠油有两千多万吨储量,但历经十几年实施多种开发方式均未取得有效突破,一时无计可施。

  “其实那时候我们也解决不了。”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稠油所经理于田田坦言。这类油藏埋藏深、渗透率低,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不是一个点,而是一长串,单靠某项技术的突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随后几年,针对此类油藏特点,他们研究出大剂量化学降黏吞吐和降黏压驱工艺两种差异化开发方式;研制高效降黏体系,对埋藏深、渗透率低、原油稠的开发难点系统击破,终于实现孤岛厂深层低渗稠油油藏的有效动用。

  油田开发到现在,发现储量越来越难。原来挑着“吃”,现在必须“吃得下”。“一项技术不能包打天下,只能想方设法打出‘组合拳’。”于田田说。

  采油工艺以我为主,其他领域为我所用。该院开展自主可控和协同创新双向模式,大幅度提升了集成攻关质量。由专家领衔组建攻关应用团队,横向上学科交叉,既兼顾研究的前瞻性和顶层设计,又兼顾应用性;纵向上高校、科研机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非油领域的前沿技术,都集成为适合油田的应用性研究。

  “从制订方案到具体实施,科研人员全程参与,集合了每一层科研人员的智慧,保障科研成果能够完美应用到现场。”于田田说。

  全链条科研“骨骼”渐成

  过去,稠油所一年措施工作量只有几十口井,如今已达上千口井。数量级变化背后,体现的是全方位整体服务的价值观。

  有效果才能做大规模。他们主动寻找油田不同开发单位存在的共性问题,解决一类问题就建立典型示范区块,成功几个区块就推广实施,引领一类油藏开发转型。

  “科研成果就如同技术人员手中的武器,再好的武器如果攻不下‘山头’,无异于废铜烂铁。”张峰说,“只有紧密结合油藏,全链条攻关,技术才能体现价值、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滨南厂尚一区外围水驱稠油油藏具有层薄、油稠、物性差等难点。2020年,他们选取三个井组开展降黏复合驱先导试验,效果显著。2022年,降黏复合驱项目推广至10个井组,同时配套水井调剖、低受效油井吞吐井引效等工艺技术,推广至全油田14个单元58个井组,覆盖地质储量1760万吨,年增油量4.6万吨,为油田低效水驱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工艺技术支撑。

  从前瞻研究到过程管控再到结果导向,如今,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全链条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骨骼”渐成。


信息来源: 
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