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工作丁是丁卯是卯

  在胜采304站,挂着三面珍贵的锦旗,历经60年的沧桑,每次来到这里,当年的影像总会浮现在脑海。

  1966年2月,大庆中四队作为“三老四严”的发源地,一分为二,一半人支援胜利开发建设,副指导员丁德福带队出发前,领导叮嘱他们:“你们不但人要过去,也要把‘三老四严’的好作风带过去!”

  从此,从大庆带来的这三面锦旗成为四队人的“传家宝”,三老四严的队歌也经久传唱。“三老四严”的种子,在四队扎下了根。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为“三老四严”作出最好的注解。

  为了保证油样数据的准确性,油田劳模高茂林脱下雨衣,包起样桶,宁肯自己被雨水浇透,也决不让资料有丝毫误差。

  如今,现在的注采304站,依然保留这样的传统:新员工入站,第一堂课设在“三老四严” 传统教育室,第一项任务就是学习队史、熟知好传统。

  “进了304 站的门,就要做‘三老四严’的传人。”他们坚持把“三老四严”优良作风融入生产经营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制定了“现场管理100点”,梳理出现场6类13项112个管理点,明确了每个管理点的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保证了各项工作时时抓到位、处处管到位、人人干到位。

  “三老四严”的种子不仅在胜采牢牢扎下了根,也深深融入到滨南采油五队人的血脉。

  1977年11月,时任石油部部长的康世恩到滨南厂视察,在采油五队滨五注,他戴着白手套摸了上百个易渗易漏的点后,手套依然洁白如新,于是赞扬现场管理是“木器见本色,铁器发光”,干工作就是要丁是丁卯是卯。

  随着油公司管理模式改变和信息化技术提升,滨南厂优化用工,人均管井数增加了十几口。中石化劳模、采油管理一区注采一站油水井管理岗员工孙东方说,无论形势怎么变化,严细实作风啥时候都不能变。

  孙东方对他管理过的近百口井都了如指掌,他对徒弟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给油井加药那是“差一天也不行”。在同事们的眼中,他是出了名的“四不行”,这源于他总结出的油井热洗“四不行原则”:水温达不到不行、水量不到位不行、水打得快了不行、没有效果早走了也不行。

  其实他这种“四不行”的倔劲就是管井的精细劲、认真劲,凭着这种精细的管理,50多岁的他管理出了32口长寿井。

  在胜利,有无数个孙东方让“严细实”的作风接续传承。

  人们都说,上天不易,其实入地更难。面对错综复杂的地下情况,胜利人拿起放大镜,一层层精细查找;拿起绣花针,把地下精准描绘,确保能源饭碗端得更牢。

  “算清效益账、多干效益活、多产效益油。”面对经营油藏的压力和责任,胜利人严抓细管,每一滴水、一度电都反复测算,确保滴油入仓,实现提质增效。

  60年前,“三老四严”的火种在胜利点燃;60年后,这火种如火炬般熊熊燃烧。一甲子薪火相传,这精神生生不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信息来源: 
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