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注水所科研人员近日申请的“一种井下自合成缩膨剂及其制备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该产品性能全面优于国外相关产品,标志着国内高泥质油藏已膨胀储层恢复原始渗透率技术取得突破。
水敏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地下黏土晶层间距不断膨胀,超出静电吸附的有效作用距离,无法实现晶层回缩,导致黏土膨胀堵塞地层,渗透率下降。针对这个难题,科研人员依托“中低渗透油藏化学剂的开发及应用”中石化课题,历经三年时间,通过在膨胀晶层间构建化学键,将大幅度膨胀的晶层拖曳、缩膨,首次合成了在黏土晶层内部发生反应的自反应型小分子缩膨剂,并最终形成稳定的空间异构体,避免了再次膨胀。室内测试显示,其可恢复地层原始渗透率90%以上,解决了高泥质油藏开发中后期依靠静电吸附无法恢复地层渗透率的难题。
据了解,该自合成缩膨体系已在油田开展了近百口井的解堵增注技术应用,平均有效期398天,单井增注57.1%,增油5.64万吨,实现了水敏油藏中后期的有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