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更多时间还给油井生产

  立秋,酷暑还未落幕,阳光依旧炙烈。8月15日,注汽技术服务中心滨南注汽项目部注汽3站1501号炉生产现场,站长范博带领两名员工正在进行设备转场搬迁。

  设备多、人员多、车辆多,曾经这样的“大场面”,因为有了新型注汽站,如今只需要7名员工和2个拖车就可以完成。

  “一机多用”功能合并

  一键启动,液压支撑腿瞬间就位。

  “单人不费多少力气就能完成绝大部分工序,这是从来没想过的事。”谈起注汽设备改造,注汽9站站长毛林说。说话间,他摇动摇把,将注汽锅炉烟囱缓缓放平。

  每台注汽锅炉有6条液压支撑腿,转场后需要人工将70吨的注汽锅炉升高垫枕木,原先需要5个人近3个小时的“车轮战”。

  “今昔对比,差别真得很大。”注汽11站站长董玉飞说,“以前搬迁从早上8时到17时,需要一直待在现场。”管理着两台活动注汽锅炉的毛林,正在王庄油区郑366区块注汽施工作业,该区块稠油井较为分散,几乎每口井注完都需要转场。

  将一线员工从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成为中心设备改造的首要任务。中心对注汽附属设施进行技术革新,针对设备转场中流程反复拆装、频繁动火等问题,他们对流程进行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减少了动火焊接风险,员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提升运行时率8%。现如今,7名员工完成了过去20个人的工作量。

  设备设施模块化搭建

  锅炉尾部流程拆卸12分钟、车头连接设备11分钟……注汽锅炉转场速度不断在刷新。

  “2+12”是注汽站搬家的“标配”,即锅炉和水处理装置两台注汽装备、12台附属设备设施。设备设施多,施工车辆多,让原本不大的操作现场显得格外拥挤。

  模块化搭建,是中心设备提升改造的主攻方向。

  过去为了防范风险,防护措施越建越多,安全管理的核心却越来越远。如今,摒弃传统治理理念,以设备设施轻量化、工艺流程简化、操作无人化实施工艺流程再造,将管理逐层“外扩”改为逐层“内切”。

  中心先后启动实施改造项目30多个,以电控代气控、功能合并等措施,“一机多用”减少注汽设备设施总量,由传统“2+12”模式精简为“2+1”模式,配套流程从16个减少到11个,设备转场由10小时压缩至3小时。

  全面取消附属设备

  上半年,滨南注汽项目部锅炉搬迁95井次,搬迁费用同比去年下降15万元。

  搬迁费用降低得益于新型活动注汽站全面取消附属设备设施。

  据了解,设备精简后,搬迁吊车使用频次降低,但由于设备长度在18米,大部分注汽现场受场地影响,转场半径不够,需要吊起锅炉尾部减小转弯半径,这无形中增加了安全隐患和搬迁费用。

  为此,通过对注汽锅炉加装辅助转向,降低场地、道路对设备运输限制,注汽转场效率大幅提升,进一步压减转场施工车辆。以单井搬迁为例,以前需要卡车12辆、拖头2辆、吊车2辆,费用约23800元;如今仅需要3辆拖头车,共计8100元,单井搬迁费用节约近6成。

  截至目前,中心依托专业化装备集成升级、信息化融合,年降低搬迁、运输等辅助劳务支出850万元以上,注汽效率提升20%,实现设备全面升级保障效率,把更多时间还给油井生产。


信息来源: 
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