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高的时候少用电,电价低的时候多用电。曾经这一简单的经济账,如今在智慧油田建设的加持下,改变了原来的生产运行方式。
今年年初以来,河口采油厂根据各系统、各生产环节的用能特点,契合电网峰谷定价机制,探索实施合理的柔性用能方式,柔性调控率达到6.2%,日节电费3203元。
从一成不变到因时而变
渤南油田以低渗透油藏为主,含油层系多,埋藏深、物性差。两座联合站、两座接转站、12座注水站、528台各类用能设备以及每日开启的近700口油水井,成为名副其实的“耗能大户”。
2022年,渤南油田511口油井举升和地面配套提升加温设备用电合计达到3098万千瓦时,注水系统12座注水站总用电约3165万千瓦时。
今年,河口厂围绕油田注采输“三大系统”主要用能环节,对恒定的工作制度及配套设备运行参数实施分时优化调整,推广应用智能温控、泵井联调、分时调优、相变蓄热等适用技术,做到“因时而变、按需而调”,规模化推广“柔性注水、柔性压驱、柔性加温、柔性举升”四种生产方式,实现经济高效用能。
“以前用能调控完全凭经验,缺乏定量的参数和高效的手段,调得怎么样只能依靠事后分析。”河口厂注采工艺专家许飞说。
现在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河口厂建立配套系统优化方法、模型,促进了用能和管控方式的变革,实现了油藏生产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现在,渤南油田10座注水站实现柔性注水,60口油井实现柔性举升或峰停谷开,18台单井蓄热式电加热炉实现柔性加热,3口水井实施柔性压驱。
从经验定性到精准定量
每天18时,当电价进入峰期,渤南26号注水泵站水井义11-39注水排量从每小时4.5立方米自动下调到0.5立方米,注水泵运行频率自动恒压调节,从50赫兹稳速下调到35赫兹,整个过程全部自动调节。
油田党代会提出,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生产赋智、经营赋值、管理赋能。河口厂瞄准制约柔性生产的堵点、痛点,打造智能联控平台,坚持体系化设计、平台化管理、场景化建设,实现智能化分析、柔性化管控、经济化运行。
以往,调整注水压力仅凭借员工“眼力”和“手感”,不够精准。如今,河口厂技术人员建立起实时检测分析、在线可调可控智能化调控平台。
不仅如此,他们在注水、加温、举升、压驱耗能终端安装306台流量计量、压力调控、流量采集设备,实时采集各类生产数据。在工控平台,改变传统的注水和加热调控方式,开发泵井联调、智能温控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整体分析后输出生产操作指令,取得良好的效果。
能耗调整实现自动调节,整个渤南油田的用能大幅下降。和去年一季度相比,罗北注水站节约电费1.8万元,用气减少1.2万立方米,油井产量稳中有升。
从单点控电到全链条用能
白天排量每小时40立方米,压力44兆帕;夜间排量每小时33.6立方米,压力39.2兆帕。4月7日至5月14日,义193—斜27井实施柔性压驱后,累计节约电费1.6万元。
为保证柔性生产系统简单易行,河口厂参考油网“尖峰平谷”定价机制,将9时至18时划分为谷期、18时至次日9时为峰期,两个连续时段柔性调控,最大限度降低岗位工人工作强度,确保顺畅推行。
“柔性生产组织模式实现用能优化和管控从单点控电到全链条用能转变、从经验定性到精准定量转变、从人工操作到智能调控的转变。”河口采油厂厂长魏新辉说。
截至目前,全厂已有25座注水站实现柔性注水,97口油井实现柔性举升或峰停谷开,24台单井蓄热式电加热炉全部实现柔性加热,5口水井实施柔性压驱。
下一步,河口厂将总结提升渤南油田经验,探索“源网荷储”统筹发展模式,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助推其他油藏类型柔性生产组织模式全面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