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苦战,攻克高温高盐回注水结垢“顽疾”

  与2020年2月相比,现河采油厂水井结垢速率减少50%至80%,作业管卡比例下降9.5%,交大修比例下降7.3%,注水井井下结垢量减少50%。这些数据的降低意味着每年可节约作业成本2400万元。

  历时3年,36个监测点,320次奔现场,36288个化验数据,215口井现场管柱结垢情况跟踪核对,从调研技术到筛选防垢剂,再到防垢效果评价与跟踪,现河厂工艺技术人员打破了高温高盐回注水结垢治理“束手无策”的僵局,从“治不了”转变为“治得好”,形成了源头治理、流程管控、节点监督、效果跟踪、评价整改的一整套注水井全流程闭环防垢治理办法,投入产出比高达1∶6。

  现河采油厂油井采出液含水达95%,回注水平均矿化度高达3.6万mg/L,且高含钙、镁、碳酸氢根等成垢离子,井下碳酸盐垢结垢严重。长期以来,该厂多次治理回注水,但现场注水井测试遇阻、注水压力升高、作业管卡交大修比例持续升高、注水井吸水能力下降等问题仍频发,回注水结垢问题严重制约着水驱油藏的开发。

  自2020年2月开始,现河采油厂工艺技术人员着手调研分析,以回注水结垢严重现场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制约水驱油藏高效开发问题为目标,通过现场调查、实验论证、技术分析、研究探讨、室内评价等多重分析,探索一条本土化的高温高盐回注水结垢治理之路。

  “不好治并不代表不能治。”现河采油厂工艺研究所所长石明明说,“思路决定出路,面对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难题,我们就是要用创新思维考虑问题、解决难题,用技术撬动效益。”

  工艺技术人员紧紧抓住“一滴回注水的生命历程”这一关键链条,全流程分析,从地面和地下分别跟踪各节点成垢离子的变化情况,通过建立管径与流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实测推算回注水在不同位置的结垢速率,跟踪监测腐蚀结垢情况,确定最优加药方案、最优防垢剂选择方案等。

  他们调整了史南、郝现、郝一、河68撬块四座采出水处理站防垢剂加药位置,将加药位置从注水站改至采出水处理站,通过源头加药实现了地面沿程到井下防垢治理全覆盖。此项方案实施后,每年防垢剂用量不变,但防垢作用区域增加至39个单元,覆盖地质储量16865万吨,涉及日注水量2.65万立方米,实现了稀油地区90%覆盖率。

  为进一步验证防垢效果,工艺技术人员从最难治理的史100等结垢典型区块重新出发,面对井深高温、矿化度高的“顽疾”,他们加强科技研发,经现场取样、研究及室内评价,形成了高效的耐高温酯化型复合防垢技术体系。今年1月,史100地区可对比的注水井治理后结垢速率平均下降53%,其中史3-6-更7井油管结垢厚度由治理前4毫米降至1毫米,结垢速率下降75%。

  “下一步,我们将以高温高盐回注水结垢技术体系为新的出发点,不仅治得了,还要治得精、治得准,用化学技术手段为油藏开发助力。”现河采油厂采油工艺主管师兼化验检测室主任毕志峰说。


信息来源: 
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