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一个紧急撤离电话

  临近傍晚,雾蒙蒙的“北极村”里——桩139海油陆采平台,四角上的探照灯亮起,电机声、皮带声交织在一起。在井场不远处的餐厅内,桩西采油厂注采301站站长曹金富和53岁的员工杜向军正在吃晚饭。当晚,是他们俩值班。

  “以前这里太苦,涨潮是海、退潮是滩。2003年投产时吃、住条件差,因在桩西油区的最北边,一度被戏称为‘北极村’。”谈及由来,曹金富打趣道。

  忽然,一阵铃声打破了他们的“惬意”。“今晚七点之前,撤离!”电话是管理区生产调度打来的,“因近期海上有大风雨雪寒潮天气,按照预案,必须撤离。”

  挂完电话,两人快速扒拉完饭菜,戴上安全帽,揣着手电筒,抓起管钳,一前一后冲进了井场。

  从1月12日17点30分接到电话,到撤离前,一个半小时,他们要将井场所有重点位置巡查一遍。

  “除了人,最担心的就是滩海溢油。”曹金富告诉记者,虽然看天气预报知道有风暴潮,也早有预判,一些工作早都干了,但没想到这次来得这么早。他有些遗憾。

  曹金富的遗憾是,原本晚上新井桩148-斜6水井开井的计划要泡汤了。“早投,地层能量足,油井产油更足。”

  “曹站,压力正常。”杜向军边说边用手套擦拭着表盘。油井边手电的白光打在井口的压力表上,映射出越来越密的雨滴,水顺着安全帽沿,不停流下。

  配电箱、火焰探头指示灯,电加热炉……重点区域一个也不能落下。雨越下越密,二人在井场中来回穿梭,鞋底像打滑一样,走起来挺费劲。

  检查完毕,曹金富和杜向军浑身上下早已湿透,曹金富掏出手机一看,时间是18点57分。井场内一切正常,锁好门窗,穿上救生衣,曹金富开上皮卡撤离。

  经过20多分钟的车程,他们安全抵达到撤离地点注采302站。一进值班室,曹金富就奔向监控器,用360度摄像头再巡视一遍井场,尽管撤离出来,但他丝毫没有放松警惕。

  他们将留在302站过夜。因为走得匆忙,他们连水杯都没有带,“人虽然撤离了,心却一直记挂着那个‘村’。”

  作为“原住村民”的曹金富,在这个“村”,他一干就是20年。平台自投产以来,从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累计产油84.2万吨,采油时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达标率保持100%。

  “早就像家一样了,管区内77口油井都是宝贝疙瘩。”面对记者的提问,曹金富挠挠头,腼腆一笑。

  因为工作,曹金富在家的时间不多,妻子总“吐槽”:站才是你的家,站上的人才是你的家人。曹金富深知对妻子的亏欠,却依旧冲在工作前线。

  曹金富爱笑,即使带着口罩,也能看到他笑起来弯弯的眼眉。当记者问到对好兄弟曹金富的第一印象时,杜向军给了我们三个生动的字“哈哈哈”。

  谈起新年愿望,曹金富丝毫不犹豫地说:“希望新一年恶劣天气,少点再少点,管理区产量再高些。”守护好“北极村”,永远是曹金富的第一愿望。

  话音刚落,大家又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


信息来源: 
202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