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到了科技创新甜头

8月18日清晨,在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樊页1试验井组压裂保供现场,16辆满载液态二氧化碳的罐车整齐地等候在场外,注汽技术服务中心二氧化碳项目部负责现场运行的指挥长李刚和同事做着卸液准备。

随着李刚手中的指挥棒强劲有力地向下一挥,车辆依次进入现场。第一批次8辆罐车依次排开,这些罐中的二氧化碳和5座储罐橇中的液态二氧化碳同时通过管汇橇输送至压裂车组。在压裂保供室内,一名负责人通过人机交互指挥平台,进行液量匹配、管汇流程阀门自动切换、调配、注入压力控制等工作。仅仅两个半小时,大家安全地完成了当天第一段16车次近400余吨二氧化碳的注入任务。原先需要8至10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如今只需要3名员工。

如此安全高效快节奏的运行,得益于现场这套由注汽技术服务中心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化页岩油压裂二氧化碳保供装备。樊页平1井组现场当天注入1200吨,48车次二氧化碳。

与此同时,二氧化碳项目部在莱113区块、樊159区块及邵斜581现场的气驱、吞吐、压裂注入任务也在紧锣密鼓地运行,创造了项目部自成立以来日注二氧化碳1627吨的最高纪录。

“从日注几十吨二氧化碳的实际运行能力,到现在的日注近2000吨,从单一的为气驱服务到百万吨级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再到如今转型向页岩油提供压裂保供任务,通过装备再升级,注入技术再提升,实现数与量的质变,跨越式转型发展就发生在短短的一年内。”谈及这一年来的变化,注汽技术服务中心二氧化碳项目部经理屈龙涛的感触最深。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胜利油田视察,在莱113区块生产现场同干部员工亲切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是总书记对全体胜利人的殷切嘱托。

作为全国首台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二氧化碳注入装备,莱113区块这套装备,解决了低温计量、分压分注等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总书记在现场给予充分肯定。如何在这套装备以及注入技术上挖掘出更多科技创新点,让装备更加集成化、智能化、高端化,让注入工艺流程更优化,是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后,二氧化碳项目部亟待解决的创新难题。

他们查阅各种文献资料,与多个科研院所探讨,模拟各种复杂工况,方案一次次被推翻,最忙的时候,连续多天睡在办公室里。通过大量现场实验分析验证,创新采用气水交替一体化注入技术,一举突破了防腐防冻的技术瓶颈,为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建成后的持续安全高效注入夯实了基础。

与此同时,项目部配合中心攻关团队,在丰15、CCUS4号站注入现场进行管输、密相泵实验,参与攻关突破储存、注入、防腐等CCUS核心技术。一线干部员工也积极行动起来,针对注入泵回气回不到二氧化碳储罐中的问题,大家优化了二氧化碳储罐流程,通过改变出液管线和回气管线的距离,提高了系统效率。

随着成果转化应用脚步的加快,百万吨CCUS示范工程15座注入站。实现了无人值守、集中监控。二氧化碳项目部所有注入现场的信息化平台也都具备了一键启停、一键调节参数,科学优化报警联锁参数值的功能。员工们只要动动鼠标就能完成实时卸液监护、外来人员进站管理、应急演练、录入生产参数等多项工作,一分钟就能完成一次巡检,真正实现了节能降耗、本质安全、智能运行。

尝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甜头”,二氧化碳项目部将依托一套套智能化、高端化、集成化的二氧化碳注入装备,创造更多的“注汽速度”。


信息来源: 
202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