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无棣境内,套尔河自南向北蜿流入海,套尔河油田因之得名。6年前,因效益原因,套尔河油田曾一度关停。
去年,套尔河地震资料采集项目再次启动,这也是地球物理胜利分公司SGC2102队施工的第一个全节点项目。在一声声隆隆炮响中,地面激发出的地震波,穿越数千米的地层,将地下的数据信息携带而出,为这个油田新增了活力源。
七分准备,三分实施
2月初,钻机班班长徐铮接到了完成4000多个激发点的钻井任务。他们仅用21天就完成了工作。在他看来,提前谋划是施工迅速高效的重要原因。
徐铮负责的施工区域是一片近40平方千米的海水虾养殖池。21个虾池深浅不一,深则两米多,浅则不到半米。池子之间是一条狭小的土路。
徐铮以池子为界,将施工区域划分为21个小区块,车辆、设备调配提前两天进行预判,确保了工作顺利进行。
池子深度不同,接收形式不同。早在两个多月前,项目组就完成了工区内30余万个点位的精细摸排,优选物理点位,充分评估风险。“共发现5万多个地表障碍物信息,工区内多少大棚、油井、地下管道,我们一清二楚。”SGC2102队党支部书记、套尔河项目组组长曾凡武说。
结合风险,他们对工期内整个工序进行逐点推演,提升尽职调查成果转化,尽量避开障碍物,为后续高效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曾凡武看来,不能等到现场有困难再去解决,要提前消除问题,推演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的“瘸腿”与短板。
按照“四重心”项目管控理念,早在去年12月,他们就围绕“七分准备”重心,建立项目、班组、岗位操作多层级计划体系。施工开始后,紧接着围绕“责任追溯”重心,快速生产,确保日效目标。
激发地震的炸药埋深决定着后期资料质量,激发时间间隔太短,下一炮会影响上一炮的地震资料。为此,项目组对全区进行表层结构调查,确定了打井深度,并通过实验确定了两炮间隔时间,确保施工优质高效。
“水陆空”全能作战队
整个项目工区遍布水库、水产养殖区、盐场、河流、湿地公园,水域面积达到63%。项目组成立之初,就将一些水域作业非常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纳入其中。徐铮就是其中之一。
受水流、风吹影响,用于接收地震波信息的检波器存在位置偏移的可能,影响接收地下传播来的信号,最终影响物探资料的准确性。为此,施工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定期巡检一次。
在前期工作中,为更好地固定水中的检波点浮漂标识,施工队伍拉了四卡车砖头,投放在水中的800多个检波点位置上。
工区内水域条件不同,意味着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浅层养虾池中,为了不让接收储存信息的节点设备泡水,施工队伍用三根竹竿呈“三角稳定姿态”深深地插进淤泥里,节点设备支在竹竿头上,外接的检波器放置在竹竿正下方。“项目光竹竿就用了近40万根。”曾凡武笑着说。
项目组还配备了无人机,方便查看工区地面情况。除此之外,还有两套气枪船、21条摩托艇、200余台橡皮艇等工具,保障了整个项目的野外生产,解决了水域施工的难题。
“深水区用气枪震源,陆地用炸药震源,厂区用可控震源。”曾凡武一一盘点。除了震源外,6种钻井设备、5种检波器、8种运载设备,能够满足不同的地形地表情况,保障整个野外的施工质量。
为了更好的地震资料
400多个炮点,从陆地转移水下,花费贵了近4倍。但曾凡武却觉得非常值。
在三岔河口、水库等深水区域,队伍一改炸药震源激发方式,采用气枪激发方式。“如果与甲方对接,可以把炮点偏移到陆地上来,但会一定程度地影响资料质量。” 曾凡武说。
人员行走、挖掘机运行、风机转动、油井运转,对于物探工作来说都是干扰。
北部的工业园区内,生产设备运行干扰颇大。项目组采用了六合一的超级检波器。这种检波器灵敏度高、抗干扰性要强,降低了噪音影响,保证了施工质量。村庄内白天人员活动量多,施工队伍选择在夜间施工。
工区内有大量的风力发电机,项目组提前做风机实验,把远离风机40米作为标准,消除风机的干扰。
地震资料覆盖次数越多,地下观察得越清晰。甲方提出覆盖次数要达到288次,而队伍将这一数据最高提至600多次,确保不同构造位置高质量的地震资料成像。
蓝、红两种颜色的旗子一列一列地轮换插入地下,为节点布置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标识,也让施工人员更加清楚如何收取节点,保障工作不出现失误。
生产平稳运行后,项目部紧紧抓好“精益管理”重心,全要素推动项目提速、提质、提效。曾凡武说,物探工作的目的就是获取好的地震资料,凡是有利于这个目标的,都要坚决不折不扣地执行,否则工作的意义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