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刘亚洁接到牛23-58井的酸化作业工艺设计任务。以往,她需查找大量资料再绘制方案;如今,她只需找到相应模板,就能快速完成设计。
工作效率的提高,源于她使用的“井下作业在线协同设计”系统。近年来,油田基于EPBP(中国石化勘探开发业务协同平台)构建起具备“流程管理+数据采集+绘图运算+数据分析”功能的复合型软件体系,规范了井下作业设计业务, 提升作业效率,为油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作业支撑保障。
方案设计更快捷
不到半天时间,刘亚洁就完成了牛23-58井酸化作业工艺设计环节。
而过去完成这样一口井的作业工艺设计,东胜公司工艺研究所油层改造岗业务主办刘亚洁需要一天,甚至更长时间。
东胜公司管理着上千口油井,每次面对油水井作业,刘亚洁在调阅和查找资料上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
“协同系统”帮助她化解了这些难题。该系统所具备的网络共享功能,不仅让她能够跨区域、跨单位、跨专业调取相关油井的资料,实现地质、工艺、施工三个设计方案环节联动,还能不受文档限制,灵活轻松地搭配设计方案。对刘亚洁来说,更重要的是,每到一个环节都有短信提醒,帮助他们节省交接时间,提高效率。
而对于负责作业井方案审批的孙亮来说,他也不用像小学生一样“检查作业”了。
“对照资料一个一个数核对,生怕出错。”油气井下作业中心技术研究中心设计规划室主任孙亮以前天天趴在电脑前审核数据;而现在,这项工作交给系统就能解决。
施工有了统一标准
在孙亮看来,“协同系统”解决了更关键的问题,就是统一规范了油田井下作业设计标准。
油田专业化以来,凸显出一个新问题——跨区域施工难,造成走进“一家门”,却互相看不懂的尴尬。“这是因为单位之间各有各的作业系统和标准,既互相看不懂也不通用。”
2019年,油田对16家开发单位作业设计业务现状进行调研,针对井下作业设计业务管理不一致、统一管控难、基层工作量大、影响业务运行效率以及效益等问题,编制作业设计标准,统一地质、工艺、施工等设计模板,规范13个业务流程,研制开发出“井下作业在线协同设计”系统。
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数据服务项目组工作人员王纯介绍,该系统改变了以往文档管理模式,把单机上的内容搬到网络,为岗位采集、数据联动和业务分析提供支持。
系统还通过梳理不同油藏、工艺类型、井型等特点,编制8大类54套规范和统一的作业设计模板,将整个设计文档模板按照章节、类型、内容拆解成 87个条目模块,可以实现方案设计灵活配置。“现在,无论在哪个区域,调遣哪支队伍,和甲方打交道的标准都一样了。”孙亮说。
让系统发挥更大作用
2021年以来,该系统在油田16家开发单位、370余支作业队伍中全面应用,替代原有的18套作业系统,每年设计作业井2.2万口。通过数据联动应用及技术支持库的辅助,该系统还加快了设计编审速度,每口井节省设计编审时间6小时。
2022年年初,油田上报的《开展井下作业在线协同设计,助力油田数字化转型》,入选集团公司2021年度信息和数字化典型“十佳”案例。
随着数据绘图功能越用越稳定,管柱图的资料越来越丰富,如今,刘亚洁越来越依赖这套系统,她也希望这套系统能够不断完善,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更多作用。
王纯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分析梳理油藏地质设计、钻井地质设计等,开展新井结构化设计建设,逐步拓展探井试油等设计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