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海上“少井高产”模式

  海上油井普遍高产,是油田高效勘探开发的典范。高产的背后,其管理模式、开发理念能否复制到陆上,实现登陆呢?

  河口厂带着问题学经验,两年来,该厂对标海上“少井高产”模式,采用海上全程油层保护,精细管理,提高施工标准和质量,与同类型临井相比,投产新井产量实现翻番。

  在怀疑中尝到“甜头”

  在投产过程中,海上通过加碱洗井洗掉套管上的丝扣油,加酸洗井洗去套管上的铁锈。两趟额外的工序对河口厂工艺所副所长郑英杰有较大的冲击。

  他明白,这些高标准工序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油层。但是,海上产量高,地下优质油藏和高标准对增加产量分别起到多大作用,一同参观学习的20余人没人说得清。

  实践出真知。

  陈319X17井是河口厂采用“海油标准”施工的第一口井。为了把该井实施好,在施工前,工艺人员对管理区、施工队伍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交底,力求把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交代清楚。“拿替浆举例,用几台水泥车、罐车,用多少水、如何配合、排量、水质要求、返出液情况都有详细的标准。水温要用温度计测量,对于不达标的要立即更换。”郑英杰说。

  工艺所也排好值班表,确保24小时都有工艺人员的身影在生产现场。有一个环节不到位,都有可能导致最后的结果不理想。

  该井措施后初期每天产油12吨左右,投产半年后每天仍有9吨的产量,远高于相邻井日产5吨。

  全程呵护油层

  近期,河口厂8口侧钻井采取无固相替浆模式,每口井增加一万元的成本,平均日产油6吨。此前,类似侧钻井日产量仅2.6吨。

  无固相相较于固相来说,能够减少对油层的伤害。全过程油层保护,是海上高产的“杀手锏”,也是河口厂对标学习的重点。工艺所钻完井工艺主任师陈军介绍,对于高渗透油藏来说,一旦被污染后很难解堵。钻完井过程中,不溶于酸的重晶石被替代,尽量降低钻井液固相含量,提前用清水顶替水泥浆固井,能够降低地层被污染的可能性。

  稠油温敏大,河口厂以往多采用40至50摄氏度的入井液,现在他们将入井液提高到70摄氏度,减少了温敏效应。对泥质含量高的储层采用防膨入井液,避免造成堵塞。

  海上一口井曾打捞出12.5公斤的炮弹皮和铁锈。河口厂一改射孔后立马投产的方式,用强磁来吸附套管上的铁锈和掉落的炮弹皮。

  一系列全过程油层保护理念应用到陈373平153井,该井初期日产油量达到7吨,随着含水下降预计产量能稳定到10吨左右,远高于采油厂平均四五吨的日产油量。

  “油层保护关系着新井产量和经济效益,从长远来看关系着采油厂开发效益。”河口采油厂厂长马珍福表示,要努力做到不让一滴脏水、一点脏物进入到储层中,不产生沉淀也不造成水敏,保持地层原生态状态,保护好原油通行能力。

  陈371X123井施工过程中,改变了酸洗和防砂顺序,并在洗井过程中加入了生物酶,解除井内的聚合物。分段洗井模式,避免了单点突破的情况,每段洗井都洗得彻底。

  尽管工序更复杂、投资更大,作业周期也有所增加,但郑英杰认为,这些基础工作必须做实做细。

  “内引外联”的必然

  义183-1区块,设计两井间距为300米,单井控制储量少。经过挤压成本并测算,依然达不到油田“40美元、8%内部收益率”的标准,不符合打新井条件,建产计划一度搁置。

  通过控制井距在400-450米,每口井控制储量得以提高。近期,该区块通过可行性研究,即将进入实施阶段。

  马珍福介绍,采油厂历经50多年的开发,目前油藏品位偏差,只一味地减少投入,并不足以支撑采油厂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新理念,通过增加有效投入,让产能得到释放,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效益最大化。

  河口厂在同类型油井取得了良好效果基础上,逐渐把先进经验向低渗、稠油、潜山、深井等领域拓展。为保障开发效果,采油厂建立机制,把好经验好做法固化。在方案制定初期,钻井、固井、定向、投产等各专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研究制订最优方案。

  “少井高产”模式的成功应用,成为河口厂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的一条思路。近两年,该厂“引进来”技术交流130多场,也大力开展“走出去”对标学习。河口厂党委书记刘子军表示,只有以开放的理念对标学习,才能实现观念的转变,引领采油厂在产能建设水平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信息来源: 
20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