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祖明,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一名研究人员。在外人眼里,他还有一个身份——“老中医”。
说到中医,那当然是给病人看病抓药的,不过对姜祖明来说,他的工作则是给油藏“看病配药”。
在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大楼一楼大厅,整齐地摆放着12瓶药剂,这是科研人员给油藏特别配制的。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勘探开发研究院视察,他和他的同事研制的药剂,集中向总书记做了展示。
胜利油田主力油区位于山东济阳坳陷,这里地质构造复杂,被称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囊括了世界上三分之二以上的油藏类型,被形象地比喻为“一个摔碎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七零八落,拼不起来”。
60岁的胜利油田,主力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最高含水甚至超过98%。依靠传统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开发需要,油田迫切需要养生,实现延年益寿。
化学驱油技术,就是“老中医”们为油藏开出的“特效药”,被誉为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杀手锏”技术。但是胜利油藏高温、高盐的特点,是国际公认的化学驱难题。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先攻克温度和矿化度这一关键影响因素。
经过30多年持续攻关和矿场实验,科研人员创新研制了一种耐温耐盐的聚合物驱技术,能够增加油在地下的流动性,增强采油效果。
让姜祖明骄傲的是,这项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温度突破85摄氏度、矿化度达到30000毫克/升,让采收率提高了10%,为油田累计产油7000万吨,覆盖储量5.7亿吨。预计“十四五”期间,油田还将攻关耐温100摄氏度、抗盐50000毫克/升的技术,增加覆盖储量10亿吨。
说起来容易,每一个成果的成功背后,都有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在姜祖明看来,尽管有以前研发的经验,但是对于每一种新型驱油剂,心里都没有底。因为即便用的材料相同,一个参数的改变,就会让结果迥然不同。
姜祖明和他的同事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称量、合成、粉碎,再称量、再合成、再粉碎。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件非常枯燥无趣的事。“但对我们来讲,因为油田仍然有接近70%的石油还留在地下,等着我们去动用。”他说,“每当想到这些药剂能帮助油田开采出更多的油,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正是通过像姜祖明一样无数科研人员的研究,这些化学驱油剂也成为激活5.7亿吨难动用储量的开发“密码”,助力胜利油田创造一个又一个稳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