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块石头到另一块石头,胜利油田用了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在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楼大厅里,摆放着两块各一米长的石头,一块是砂岩岩心,一块是页岩岩心。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时,曾近距离观察过这两块石头。其中一块属于页岩的石头引起了总书记的关注。
这种石头一度在全球引发页岩油革命。
11月初,国内媒体竞相报道,胜利济阳坳陷页岩油实现商业产能的战略性突破,首批上报预测石油地质储量4.58亿吨。而在此之前,胜利油田已经采出的12.5亿吨原油里,绝大多数来自砂岩油藏。
十年弹指一挥间,对科研人员来说,却是磨砺重重。
在岩心的旁边,整齐摆放着四个油样瓶,拿起盛着黑色原油的样瓶,倒立过来,原油纹丝不动,“这是胜利的页岩油”,工作人员说。
与国内外页岩油相比,胜利油区的页岩油不仅埋藏深度均超过3000米,而且含蜡量高、流动性差。
“像这么稠的页岩油在国际上没有成功开发的先例。”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试验室党支部书记李奋说。
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是因为国外的页岩油埋藏时间基本在一亿年以上,埋藏时间长,而胜利油区的页岩油埋藏时间短、成熟度低。
在页岩油重点实验室,记者看到,页岩油藏在很小的孔隙里,这些孔隙小到只有一根头发丝那么粗。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约是0.05毫米。
要想在这么小的孔隙里观察到油,科研人员必须用5万倍显微镜观察。
改变流动性、提高产能、降低成本,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也给页岩油开发带来极大挑战。
想要获得商业产能,必须通过大规模压裂改造,在几千米的地下形成人工复杂缝网,给页岩油流动“修路搭桥”。
怎么把页岩油从这么深的地下拿出来,也是一直萦绕在钟安海心里的一个疙瘩。
十年前,页岩油井--渤页平1、渤页平2井,皆以失败告终。工作18年的他,失败井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作为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压裂酸化(天然气)研究所经理,钟安海研究页岩油开发已有十年,憋着一股劲儿。
“页岩太过致密,空隙之间没有连通性,常规的压裂方式拿它根本没办法。”他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剁碎”。
他们打破十年之前的认识,把操作单元从100米切一刀缩小到50米切5至6刀,同时利用二氧化碳软化“墙壁”硬度,利用水帮助驱油。随着这种开发方式逐渐推开,如今济阳页岩油勘探开发实现“多点开花”。
其中,樊页平1井峰值日产油达到171吨,累计生产原油12800吨,创国内东部页岩油单井日产最高纪录。截至10月28日,胜利油田已完钻4口页岩油专探井。
技术的进步,让钟安海重拾信心。不过在他看来,胜利页岩油开发刚刚起步,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新问题等着他们研究,比如如何更加经济有效地采出页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