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挂云帆济沧海——胜利海上油田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扬,动能澎湃的帆;驾,乘风破浪的船。

  空中俯瞰,秋水共长天一色,三座大型采油平台耸立,一个300万吨级的浅海大油田,点缀在天海间,仿佛一幅绚丽壮美的画卷,在渤海湾畔徐徐展开。

  近年来,海洋采油厂党委对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照油田“五大战略、三大目标”、对标国际一流,认真贯彻油田党委“科学管理、高效开发、安全绿色”海上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了高速高效开发、优快钻完井、海工集约化、设备设施完整性管理、以奋斗者为本的“五大工作理念”,趟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新理念为舵 定向领航

  以新理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从尽一切办法压成本控费用,到穷尽一切手段提高单井产能,一切围绕培育高产高效井,打造低成本核心竞争力

  优质规模储量越来越少、经济动用门槛越来越高,大幅度提液,不仅推高成本,而且增加地面运行负荷,叠加安全环保风险……

  原油产量增长乏力,效益增长遭遇瓶颈,安全环保责任重如泰山,作为油田重要产量、效益大户,海上油田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站排头、当表率、作标杆,是海洋采油厂党委必须回答的发展之惑和时代之问。

  油田党委时刻牵挂着海上油田的高质量发展。过去五年,油田主要领导先后到海上油田调研20余次。基于对海上油田高质量发展深邃思考,亲力谋划,明确了“科学管理、高效开发、安全绿色”海上油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并对东部百万吨产能建设、化学驱、大幅度提产能、控含水控递减、平台就地分水、油公司建设及质量标准提升等海上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指示。

  “作为油田‘四大建产阵地’之一,油气资源有潜力、创新驱动有活力、党的建设有力量、长远发展有基础,海洋采油厂必须认真贯彻油田战略部署,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当标杆、作引领。”油田油藏工程首席专家、海洋采油厂党委书记张本华说。

  围绕“科学管理、高效开发、安全绿色”海上高质量发展要求,海洋采油厂党委把观念转变作为党建引领的首要任务,通过务虚研讨、专题调研、大讨论等形式,反复学习领会油田主要领导对海上高质量发展指示要求和转变观念更新理念160条,切实以新理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他们把对标提升作为打破高质量发展瓶颈制约的钥匙,厂领导班子带队先后组织200多名管理技术人员10余次到中海油、埕岛西、中石油赵东油田、康菲石油公司等同行业一流企业对标学习、破题攻关,找到思想观念、管理模式、技术指标等12类150多项差距,形成海上必须以技术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引擎”的共识,确立了高速高效开发、优快钻完井、海工集约化、设备设施完整性管理、奋斗者为本的“五大工作理念”。

  这“五大工作理念”是油田党委“五大战略、三大目标”在海上落实落地的创造性举措,是胜利海上油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方针。

  观念的转变带来了高质量发展质的提升,引领了海上油田的高效开发。

  海上平均一口新井的投资是陆地的四五倍,每公里海管造价近2000万元;建设周期长达五年的海上平台,投资以亿元计算。

  高投入、长周期决定了海上油田开发只能走高速高效开发之路,让有限的投资产生最大的价值,打造“少井高产”的开发模式——用有限的井控制更多的储量、实现更高的产量。

  48口油井,项目平衡油价高达79美元/桶。两年前,埕岛油田东区产能建设项目犹如一块鸡肋。

  优化井型,增加水平井和大斜度井;拉大井距,提高单井控制储量……优化调整后,只有33口井,投资下降1.8亿元,项目平衡油价为35.4美元/桶。

  海洋采油厂总地质师王志伟直言,原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压成本控费用;如今,穷尽一切手段提高单井产能,一切围绕培育高产高效井,打造低成本核心竞争力。

  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是储量资源向经济产能转化。他们打破孤立静止的看待难动用储量的模式,按照“少井高产”的开发理念,探索实施“1+N”高效建产新模式,依靠先进钻井和海工集约技术,以1座大型平台辐射开发多个小油藏、动用多套含油层系,将零散储量“聚零为整”,降低整体投入,实现未动用储量的高效动用。目前,埕岛东部规划4座大型平台、150口井,覆盖储量3500万吨。

  “十三五”以来,海洋采油厂产量效益实现双提升,探明储量连续6年超千万吨,原油产量连续15年保持上产态势,年利润连续4年超过25亿元。

  新技术作桨 驱动发力

  技术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近年来,海洋采油厂坚持目标导向,在油气勘探最有潜力的目标抓突破、在油气开发矛盾最突出的领域抓创新,充分发挥技术对高质量发展的牵引支撑作用。

  优快钻完井技术体系让埕北11NC-P3井大放异彩。2021年,海洋采油厂和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旋转导向和地质探边技术,实现了从“摸黑打”到“看着打”,钻遇油层244米,优质储层钻遇率达100%,初期日产油86吨,是方案设计的两倍多。

  海上油田的高效开发既依赖于理念的转变,更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在持续的观念转变和“对标”学习中,他们深刻认识到海上钻完井是高效开发的瓶颈。

  旋转导向和地质探边技术,被誉为石油钻井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二者的组合,相当于给钻头装上大脑和眼睛,可以精准控制几千米地下的钻头,让钻头“瞄着”油层在地层中穿行,准确命中地下几千米的油气藏。

  既追求高产出,更注重长寿命。海洋采油厂厂长韦敏说,海上油田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是全生命周期的高速高效开发,立足长远,兼顾眼前,贯穿油藏开发整个过程,以前期高质量、高标准、高投入确保后期的高产出、高效益、高效率、长寿命,实现整体无短板、全井无弱项。

  油层保护决定产能高低。在钻完井过程中,海洋采油厂创新研制了高效钻井液和射孔防漏失工艺,最大限度减少钻完井对油层的伤害,释放油藏产能,实现了“不让一滴钻井液侵入”“一次防砂终身有效”。

  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虽然增加了单井投资,但是王志伟觉得物超所值。2021年,埕岛油田东区产能建设项目投产后,新井平均产量由二三十吨提高到六七十吨,新增产能由 19.6 万吨提高到 25.9 万吨。

  2021年,河口采油厂把海上油田开发的油层保护和防砂技术复制到陆地,实现了单井产能翻番。

  海上油田老区产量占总产量的95%,海上油田的综合含水率高达88%,采收率只有36%。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化学驱是有效技术手段。

  海上油田大规模推广应用化学驱,面临着众多掣肘:陆地上行之有效的“清水配制母液污水稀释”配聚方式,因清水水源限制,走不通;采用采出水替代清水,因采出水中的铁离子和硫离子,导致聚合物的黏度又不达标;新建注聚平台,工作量大、投资费用高、建设周期长……

  老办法“不灵了”,老路子又“行不通”。在油田党委的支持下,海洋采油厂另辟蹊径,集中力量开展攻关,采用集约化的设计思路,创新集成氮气密闭、生化除硫、快速分散、连续熟化、一泵多井、低剪切调控等注聚工艺,实现了设备制造小型化、集约化和现场管理模块化、智能化,不仅突破了“污配污稀”的技术瓶颈,而且蹚出了一条老平台规模化注聚的新路子。

  海上埕北22F化学驱先导试验初见成效,已标定的6口见效井日产油能力提升45吨,综合含水下降5.0%。

  与传统技术相比,新工艺不仅占用空间小,而且注入黏度是其两倍以上,具有熟化时间短、稳定性好、全程保黏自动控制等特点,技术比肩国际一流。

  目前,胜利海上利用升级改造的采修一体化平台,已建成覆盖57口油井的注聚规模,覆盖地质储量1200万吨,预计提高采收率11.6%。

  高标准罗盘 腾笼换鸟

  遵循“产品全生命周期性价比最优”原则,优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供应商,从注重前期采购低价格到追求产品全生命周期低成本

  美国霍尼韦尔、德国科隆、法国爱森、重庆泵业、佳木斯电机……如今,在海洋采油厂的“购物车”里,有各种跨国大品牌的产品,涵盖制造、机电、自动化等多个领域,且大多贴着“全球名牌”“行业冠军”等标签。

  领先的企业必须有领先的质量、标准。海洋采油厂完成了合格用商到一流选商的跨越。

  对海上而言,安全是头等大事,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从中心三号平台到中心一号、二号平台,过去五年,孔凡群的安全承包点始终没有离开海上。

  孔凡群到海洋平台调研时指出,安全环保质量标准是企业的生命线。海上的安全是颠覆性的,绝不允许有短板、弱项,要以质量进步、标准提升,引领提升安全环保水平。

  从设计、选型、制造,到使用、维修、改造,再到最终的报废,海洋采油厂以设备本质化安全为目标,“对标”国际国内一流,重塑标准体系,构建起了设备设施完整性管理体系,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实现高效益,确保平台运行安、稳、长、满、优。

  所有的安全可控指针源于设计,归于质量。油田海洋机械设备高级专家杨宝山说,标准、质量、安全是不可分割的。过去,他们往往着眼于眼前的低投入,而忽略了全生命周期的低成本,导致设备维护频次高、维修成本高,而且降低了设备的本质化安全水平;如今,遵循“产品全生命周期性价比最优”原则,优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供应商,从注重前期采购低价格到追求产品全生命周期低成本。

  “海上所有设备从海管、电器到平台,绝非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像一辆汽车,由所有零部件构成,绝不能出现低老坏、反复修、高风险。”孔凡群在海洋厂调研时强调。海上的安全生产不能靠24小时人盯死守,只有把高标准的设计采购、高质量的建设安装、高水平的运营维护、高规格的检验检测贯穿于海上油田开发全寿命周期,树立系统性思维,实施设备完整性管理,才能实现本质化安全。

  设备在什么工况下运行、怎么保养维修、使用年限是多少年……在海洋采油厂,小到设备的温控,大到设备的监测,都有明确的标准。

  杨宝山说,原来是计划性维修,定期通过专业化的检验对设备进行“体检”和风险评估;如今,设备管理由计划性、故障性维修为主转变为预防性、预知性保养,提升了设备本质化安全管理水平。

  质量的进步、标准的提高,带来的是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每天,海上油田采出液7万立方米,除少量采出液就地分水回注,近90%的采出液每天要走20公里的路程登陆处理。采出液往返输送不仅增加输送成本,还会引起管道设备结垢和腐蚀,影响海管寿命。海洋采油厂首席专家龚俊告诉记者,含水80%是油包水和水包油的反相点,当含水低于80%时,液量以油包水的形式在管网中流动,对管网腐蚀小;反之,以水包油的形式存在,加剧了管网的腐蚀。

  国际一流的高效破乳剂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2019年,海洋采油厂在工艺优化的基础上,选用国际一流的高效破乳剂,形成独具海上油田开发特色的快速高效分水工艺,每天中心平台日分水量由0.9万立方米提升到3.2万立方米,外输含水下降8%,干压下降0.9兆帕,实现了低含水率采出液上岸。

  出乎龚俊意料的是,高效破乳剂仅能耗降低这一项,每年就创造经济效益700万元,而且减少了风险隐患,增强了系统可靠性,更拓展了海上油田进一步发展空间。

  新机制压舱 保驾护航

  技术力量到平台,应急处置到平台,党群引领服务到平台,选优配强平台力量,把平台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提升海上平台的应急处置能力

  工作22年后,海洋采油厂副总工程师、海一采油管理区经理王志强今年重返平台。

  以往,海上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平台——管理区——采油厂”,前沿阵地在平台,领导力量在陆地、决策指挥在陆地。

  王志强说:“如今,办公室就在平台,出现任何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处置。”

  与王志强一同重返海洋的还有平台管理中心、油藏经营部和党群工作部。2019年,海洋采油厂进行油公司改革,实行组织扁平化,管理区生产运行、技术、设备、安全、自动化(信息)、应急处置等职能向平台转移,由平台调度生产要素、配置生产资源,实现由“陆上”远程管控“平台”向“下海”深入服务“平台”的转变。

  “人的责任心缺失是安全环保最大的隐患。”韦敏说。原来,守护海上安全环保的只是一个班,无论是能力和水平,还是权责利均不对等;如今,技术力量到平台,应急处置到平台,党群引领服务到平台,选优配强平台力量,由厂副总师、专家担任平台经理,充分赋能提效,有利于调动全厂资源,把平台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提升海上平台的应急处置能力。

  以往,应急事件从发现、汇报到派遣专业人员出海处置,通常需要15小时;如今,98名技术骨干“下海”充实到平台,所有岗位按业务流重新归集、匹配专业人员,应急处置节点由六个优化为两个,异常事件应急处置时间缩短两个小时,及时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的效率大大提高。

  针对海上无人值守平台距离陆地航程远、船舶往返时间长、有效工作时间短等问题,海洋采油厂创新实施“蜂巢式”运行模式,改变了以往巡线人员早出晚归工作方式,巡线人员好比“蜜蜂”,中心平台好比“蜂巢”,每天根据气象、海况、生产情况,合理安排巡线人员驻守中心平台,值班船舶24小时留守,每天增加有效工作时间4小时,提升了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海上平台小,舞台大。海洋厂把人才培养作为根基工程,坚持以奋斗者为本,把最强力量配到平台一线,在评先树优、职务晋升、绩效工资等方面向平台倾斜,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职位。近两年,新提拔基层干部中60%以上来自平台一线,让海上一线成为锻炼人才的熔炉、创造价值的舞台。


信息来源: 
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