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西城服务协调中心以952分的高分,顺利通过东营市“健康企业”评审。
这份肯定与认可背后,是西城服务协调中心着眼构建区域健康管理帮扶协调机制,深化员工关心关爱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聚焦打造‘三大平台’,扎实推进关心关爱员工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优化资源,改进服务,提升能力,让员工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型后勤服务管理体系带来的实在收益。”西城服务协调中心经理王涌说。
从二十公里往返到“一窗通办”
11月13日9时45分,刚走出西城区域胜建服务大厅的宋艳莉感到有些出乎意料。
“提取公积金、保险咨询、医药费报销,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三项业务。”宋艳莉说。
她原本预留出了大半天时间。“过去公积金网点到社保网点距离二十多公里,往返需要半个多小时,现在‘一趟腿’的功夫就完成了,真是方便。”宋艳莉高兴地说。
这份便利得益于服务项目的集成。本着“普惠职工、精准服务”的原则,西城服务协调中心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对5大类87项柜面业务和4大类69项线上服务项目进行梳理优化,实现服务事项“就近办、一站办、一网办、掌上办”,让员工群众只进一趟门、只跑一次腿,省时又省力。
他们还利用“大数据”分析,根据员工群众潜在服务需求,推送“个性化”服务。“我们结合来访人员年龄、办理事项等内容,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服务,主动服务、精准服务,让员工群众感到便利和满意。”工作人员田辉说。
让服务变得有“温度”
“欢迎来到服务大厅,下面由我为您提供讲解……”一个月前,一场覆盖七个服务大厅的讲解员选拔赛在西城区域全面展开,26名选手同台竞技,比拼服务能力。
根据服务流程,中心还整理出工作规范“三字经”和“六要六不准”“站相迎、笑相问、双手接、及时办……”等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规范要求,帮助服务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更多贴心的延伸举措,也让服务充满“温度”。
不久前,秀苑公积金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接到油气井下作业中心员工周先生的来电:因为要去外地出差,他询问能否中午办理业务。大厅人员提供延时服务,利用中午为周先生核对资料、采集并录入系统,解决他的困扰。
面对疫情人员限流、特殊群体办理不便等实际,中心推出了上门服务、代办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将服务窗口前移,“挪”进小区、“搬”到岗位,先后走进共享服务东营分公司、中心医院等17家单位,入户帮助300多名行动不便老人、困难群体办理业务,服务得到一致好评,真正把服务做到员工群众心坎里。
平台支撑持续输出满满幸福感
11月24日,西城服务协调中心工作人员来到了胜利采油厂,双方围绕《员工健康管理实施方案》签订协议,下一步将由西城服务协调中心提供包括家庭医生、健康宣教等内容的12项配套服务措施。
这并不是个例。今年以来,西城服务协调中心积极开展区域员工健康管理协调工作,与油气井下作业、胜利发电厂、注气技术服务中心等7家单位对接,主动承揽区域主营单位员工健康管理业务。
“西城区域地处中心城区,服务10万户职工家属和油田45家主营单位,是落实油田党委关心关爱的重要阵地。我们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搭建服务架构、丰富服务举措,切实让员工群众共享美好幸福生活。”西城服务协调中心党委书记于强说。
开设子女托管班,解决外闯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整合专业服务团队,建立区域“互联网+心理服务体系”;统筹区域志愿服务力量,多维度帮扶困难群体……依托坚强的平台支撑,各类服务措施像一只无形大手,把员工群众紧紧呵护在手心,输出源源不断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