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工程维修开启“智慧”模式


  刘伟伟没有想到, 16年维修工作中,一次普通的管道焊接施工成为地面工程智慧维修的启动按钮。

  2020年12月30日,河口采油厂义5-28井要进行井口连接施工,当时在地面工程维修中心河口维修服务部管网维修二站的电焊工刘伟伟负责这一施工项目。

  这次施工,现场施工数据、坐标位置、安全监督资料、成本及关联资料全部录入依托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建成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以大数据集成运用,实现维修项目从现场施工到收入结算的全过程E化(信息化)管理。

  地面工程维修中心技术研究中心信息主管师李桂红介绍,打造信息化管控样板是该中心今年年初以来一项重点工作思路,推进以“维修电子档案+超前维保检测电子档案+维修大数据分析”为主的“智慧维修”就是其中一项具体工作内容。

  地面工程维修几乎天天跟油气生产设施打交道,提高油田油气生产检维修的安全保障水平、质量水平,就是提高油田的整体风险防控水平。

  地面工程维修中心维修工艺专家、技术研究中心经理、党支部书记曲海涛说,深化“互联网+安全生产”应用,做到所有的风险都在管理范围之内、所有的风险都有人负责,是实现施工安全环保高质量运行的主要路径。

  地面工程维修中心成立以来,不断推进技术领先、质量进步和标准提升,培育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加快打造行业标杆、专业品牌,智慧维修的不断进步完善,自然是水到渠成。

  电气焊施工占据地面工程维修的绝大部分工作量。此前,由于焊口没有标识,导致焊口出现质量问题时无法追究责任人,不仅容易造成扯皮现象,而且焊接质量难以保证。

  发端于东辛维修服务部“机械留痕”的管理办法,暂时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东辛维修服务部为每名焊工制定专属岗位代码钢号,每完成一次管线焊接,就在焊缝旁用钢印敲上自己的“代号”。

  但问题随之而来。由于管线长期在地下掩埋容易腐蚀,“代号”也就随之“消失”,为后期质量监督、问题根源追溯带来诸多不便。于是,“电子岗号”随之取代钢号,刘伟伟成为第一人,拉开了智慧维修的帷幕。

  这一次施工,除了电气焊设备,刘伟伟手里多了一个新家伙什儿——北斗手持定位设备。“焊口质量代表了我个人的水平和信誉,我必须不断提高工作标准,把活儿干得既靠谱又漂亮。”

  能够应用北斗手持定位设备,得益于中国石化北斗运营中心的建成,为中国石化全产业链定位导航、短报文、精准授时等提供一体化运营服务。胜利油田作为试点单位,该系统为地面维修每一项施工的全过程进入北斗系统提供了技术保障。

  手持定位设备像一个小巧的对讲机,只需要施工时对焊口地点进行精准定位,即作为电子岗号上传到服务器。现场施工人员登录手机软件,录入焊口位置坐标、焊工信息、现场照片等数据,做到施工项目过程留痕,实现“一点录入,两端互通”。

  “北斗卫星定位技术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将现场施工数据一体化采集,形成维修档案电子数据库,现场焊接施工质量追踪,不管多久都可实现有据可查。”曲海涛说。从线下间隔采集到线上实时采集,从碎片化到一体化,智慧维修带来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在实现焊接施工质量信息化管控的同时,智慧维修还将实现对现场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设备运行参数、施工环境参数、管线检测、注输泵在线运行状态的管控,打造信息化管控样板。

  现河维修服务部指挥中心主任高军感觉,员工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不管是现场施工人员,还是安全监督人员,都做到了施工不随意、监督不大意,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大幅提升。


信息来源:胜利日报
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