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采油厂机械设备专家马越打开“机泵云诊断”手机APP,海洋厂中心二号平台设备的实时运行参数呈现屏幕上。“这些数据可供采油厂与厂家对设备进行‘云诊断’。”马越介绍。完成设备风险排查后,相关数据从采油厂设备数据库中流入油田完整性管理体系中的“数据湖”中。
油田设备总量大、分布广、种类多,存在管理范围交叉、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近年来,油田不断完善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设备管理大数据库,实现所有设备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的上下贯通、左右互联,保障66万台设备本质安全,实现价值创造。
为了提升设备管理体系建设的规范性,油田已将设备管理的60项相关管理制度,集成优化成1个管理手册、22个管理程序、2个管理指南,打破了原有的重叠交叉管理桎梏,让66万台设备有了统一的标准。
建设之初,油田计划将9个机关部门、39个主要设备管理单位的设备管理数据集成到一个系统。经过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设备数据纳入其中。目前,海洋采油厂、胜利采油厂等16家主要设备管理单位的设备数据,已在油田设备管理的大数据库中运行。
油田设备管理部副经理段秉红告诉记者,设备数据全部上线后,每家单位设备状况、运转状态、预防性维护情况借助大数据分析对比,一目了然。“设备设施完整性管理不是全新的管理体系,是继承和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依照标准体系对管理程序和流程进行优化、规范和改进,对相关数据开展基于风险和可靠性的分析应用,实现设备设施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更好、效率更高、价值最优。”
今年年底,油田将基本完成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油田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制度管理向体系管理的转变,最终提升设备的本质化安全和价值最大化。”段秉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