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310口低效水平井“摘帽”

  今年油田不断强化各项技术集成及示范应用,固化成熟治理模式,全面提高了水平井综合治理效果。

  跨过一段铁轨后,记者来到滨南采油厂采油管理六区的生产区,这里的井场周围几乎都被苞米地和注汽管线包围。相比长年丰收的苞米,平均5万毫帕秒的稠油黏度,让管理区的稠油开发的低效水平井治理更是难中之难。

  两动两静。在一个平台内,四口油井因生产情况的大相径庭,显得格外醒目。单113-平27、单113-平4年初通过综合治理,摘掉了低效水平井的帽子。管理六区技术管理室副经理王云雷介绍,下一步两口“停摆”油井将借鉴两口“摘帽”油井的治理模式,迎来重生。

  像滨南管理六区这样,截至目前,油田今年已治理低效水平井310口井,累计增油7.8万吨,初步形成了高含水、防砂、套损、热采低效等四类水平井治理模式。

  油田水平井年产油量达410万吨以上,占油田总产量17%左右。但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已投产水平井出现含水上升、产量下降、井筒损坏等问题,造成部分水平井低效甚至停产。

  据统计,油田低效、停产水平井共有1445口,占水平井投产总数的28%。加大低效水平井治理,恢复油藏失控储量,刻不容缓。

  水平井综合治理目前已是油田潜力挖潜的重要方向之一。由于措施投入大风险大,低效水平井早期被各开发单位列在治理的禁区。近年来,油田更加注重固底板、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深化油田开发潜力调查,明确稳产增效方向和举措。

  “在老区开发上,靠着一系列成熟的配套技术,对已具备硬件、拥有潜力的低效水平井进行盘活,要比重新打一口新井,在投入和风险上,来得更‘实惠’。” 油田工程技术管理中心注采管理室高级主管赵云献如是说。

  以滨南采油厂为例,他们创新技术应用“测、调、堵、疏”集成控水技术、热采水平井吸汽剖面调整增效技术、井筒完整性检测及修复技术等措施,以区块整体治理为抓手,分类施策,综合治理,有效提升低效水平井治理水平和效益。

  当前,油田正按照“效益优先、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对代表性强、工艺技术相对成熟、预期效果较好的低效水平井,进行分类制订治理对策,配套开展工艺技术攻关,开展综合治理,不断提高水平井治理效果,补齐采收率短板,提升油藏开发水平。


信息来源: 
202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