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每天1.8万立方米的采出液进入胜利采油厂坨六联合站,经过6道工艺,采出液被处理成合格原油;如今,坨六联合站停运了一个原油脱水罐,采出液只需“粗加工”成低含水原油,再被输送到两公里外的坨四区域中心联合站统一处理成达标原油。
长工艺变短工艺,长流程变短流程,大循环变小循环,砍掉冗余的长链条的油水处理工艺流程,简装置、短流程、撬装化,油田建立集约高效的集输管控体系,实现局部“减量”、全系统“瘦身”,改变了集输系统“大马拉小车”的现象,提升了集输系统的运行质量效率。
大循环变小循环
停运一个原油脱水罐,简化了工艺流程,缩短了采出液在联合站的旅途。以前,1.8万立方米的采出液在坨六联合站一趟流程下来需要耗时5天,工艺流程“瘦身”后,现在只需要三四天。
坨六联合站进口采出液含水高达96%,按照标准,出口原油含水必须控制在1.2%内。胜利采油厂油气集输管理中心副经理刘炜说,采出液从油井采出,需经计量站、接转站、联合站等复杂处理过程。在“输送—处理—回注”这个大循环中,每一步都消耗电和热。偏远的计量站,甚至还需增设接转站为过路液量加温增压输送。
坨六联合站终点站变中间站,工艺流程简化优化,优化整合区域联合站,打造区域中心联合站,让原油处理由分布式变为集中式,吨油综合能耗由4.21千克标煤/吨,降至1.21千克标煤/吨,年减少蒸汽加热费和电费200余万元。
和坨六联合站相反,在优化中有的中间站变成了终点站。现河采油厂官7接转站和官114接转站每天接收计量站5000吨的采出液,采出液在接转站简单进行油水分离后,含水高达91%以上的液体“长途跋涉”31公里抵达现河首站集中进行油水分离,中途接转站还需对过路采出液进行一次加热提温。
2021年,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现河采油厂将停运长距离的原油输送管线,对接转站进行升级改造,新建一台集分离、沉降、加热、回注于一体的撬装化油水分离装置,采出水就地分离、就地处理、就地回注,原油就地外销,避免“长途旅行”。
目前,油田74座接转站中有55座实现就地分水、处理、回注,日分水近12万立方米,累计缩短输送里程870公里,年节约往返输送等运行成本7340万元。
回归最佳经济运行工况
坨六联合站设计原油处理能力为1300立方米/日,实际处理原油量只有570立方米/日,系统负荷率仅44%。
“大马拉小车”,实际处理量远低于设计能力,是油田部分联合站的真实写照。据统计,油田62座联合站的平均原油处理负荷率为51%,有的甚至不足20%,偏离了联合站最佳经济运行工况。
胜利采油厂7座联合站平均负荷率27%,导致原油在系统中停留时间被延长,温降大,热损耗增加。据统计,胜采厂联合站每天的热量损失高达70.7吉焦。
不只是联合站,管网输送也存在能力过剩问题。
现河厂史南联合站外输原油管网设计输送能力为3600立方米,而实际输送原油量大约只有580立方米。由于管径大,无法满足管线最小起输量,脱水原油输出时伴水外输。伴输水完成“邮差”任务后,再次被回调至史南注水站回注地层,不得不增加调水管线14.6千米。
这还不算最远的。王岗联外输管线里程长达29千米,实际输量为设计输送能力的25%。现河采油厂油气集输管理中心经理李海说,由于路程长,输送过程中需两次加热,每天消耗天然气2880立方米。
2021年,现河采油厂将停运两个联合站的外输原油管线,采出液就地处理后,就近输入兄弟单位的联合站,每天减少油水输送里程67公里、天然气消耗2480立方米,年减少运行成本185万元。
据了解,坨四联合站和坨六联合站优化整合后,原油处理系统负荷率提升17个百分点,吨油综合能耗下降13个百分点。
隐患少了 风险降了
相比短工艺流程带来的经济效益,李海更看重的是风险隐患的消减。
现河厂3座郊区联合站的集油干线均流向现河首站,管线穿过村庄、铁路、河流,由郊区向城区延伸、从人口低密度区向高密度区流动、从低风险区向高风险区聚集,无形之中增大了集输系统的安全环保管控风险。
南邻排涝沟、北邻水源地的郝现联合站外输管线是李海的“心头大患”。“管线越长,风险点越多。”停运了郝现联外输线,李海的烦恼迎刃而解。原本输送至现河首站的原油就近接入东营原油库外输干线,减少原油迂回输送路程17.6千米。
根据规划,2021年,现河采油厂整体关停现河首站,减少15条、123.6千米油水管线,年降本增效4235万元,地面集输系统由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区转移。
简化优化永无止境。未来,油田62座联合站只保留23座区域中心联合站,其他联合站被彻底改变,降级为分水站或被撤销,接转站改为增压点,进一步减少地面布站和缩短管网里程,降低地面站库风险,实现能耗降低50%、人员优化60%、效益提升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