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运行的“胜利效率”

  6月27日,随着SGC2140队最后一批人员设备撤离工地,广利—青南、王家岗和八面河一体化项目野外采集工作全面告捷。

  该项目是集团公司物探专业一体化高质量施工的试验田,项目施工面积超过了1600平方千米。

  面对超大面积、超复杂地表影响,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按照“统一研究部署、统一设计论证、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施工运行、统一资料评价、统一处理解释”的一体化运行思路,成立采集支持保障小组,协调解决装备、技术、资金各方面工作。SGC2102队、SGC2140队两支地震队充分发挥陆地和滩海施工优势,实现工序无缝衔接,跑出了胜利物探“加速度”。

  用最佳的时间

  穿越最适合的区域

  “工区涉及4个地质构造。”SGC2140队项目经理薛圆介绍。广利—青南、王家岗、八面河原本是3个三维物探项目,设计了5种施工方法,项目一体化实施实现了低成本高质量勘探,却增加了施工难度。

  项目满次面积达800多平方千米,从陆地一直延伸到海里,涉及居民区、工业园区、养殖区、盐场区,有烂泥滩、地下油气管线,涵盖了东部所有勘探地表。“围绕从哪里开工,怎么滚动,我们反复讨论分析。”SGC2102队队长曾凡武说。

  为了做到心中有数,他们划分出86个任务网格,通过障碍物普查、点位设计、现场逐点评估、全面风险识别及点位测量放样、束线设计、施工采集等6个环节的项目全生命周期尽职调查,彻底摸清了工地状况。

  “我们在3月底大面积农田灌溉前,完成了农田区的2.5万炮,减少了施工阻力。”曾凡武说,“3月左右四角蛤投苗,4月是斑节虾投苗,错过了时机根本没法进。”薛圆也说。对照养殖时间表,他们倒逼工期节点、优化运行,踏点穿越了大面积的养殖池。

  优化排列运行激发效率提升

  “有缆模式下,东部探区连续一周1000炮以上?”看着SGC2102队的生产日报,物探胜利分公司副总经济师耿绍宇有点不敢想象,跑野外20多年,他深知物探组织的难,每一炮都需要整个采集排列畅通。

  为了提高采集质量,他们采取定人定机让检测、使用一体化。员工用毛刷、酒精一遍遍擦拭接口,泡水测试严格控制时间,甚至连设备接口的金属插针是否弯曲都一一核对。

  为了不让一道设备“带病”工作,他们利用3天边生产边排查,提前剔除了413根问题大线,经过一系列严苛的设备准备保障了高效率。

  他们还设立炮点中继,专门调度14个放炮组,仪器工作细分成了查排列、炮点沟通和仪器操作三个环节。“调度更高效了。”曾凡武说。现在每炮能节约4秒,整体激发效率提高近30%。

  面对高密度、大道数的地震勘探,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北斗定位等技术,持续打造更高效的信息化地震队。为了精准定位、掌握每个采集点的数据,他们开发了手机软件;为了实现激发药量与障碍物距离、安全放炮规定等关键指标完全匹配,他们研发了逐点药量设计软件。信息化、智能化为高效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多种手段与潮水“打游击”

  “今天是个大低潮,能多抢点活。”时间虽然已指向中午十二点了,可从凌晨4时就起床赶潮水,在水里站了好几个小时的SGC2140队打井井监董作福,丝毫没有要去吃饭的意思。

  不止董作福,整个十几千米长的水陆交互带上,16台水陆两用车、19个打井组、几十部橡皮艇上的员工都铆足了劲与潮水比速度、抢时间。

  为实现陆、滩、海无缝衔接,项目投入了4种震源、5种接收检波器、5类运载设备、6种钻井设备,相比陆地增设了13种岗位,集中一切资源和潮水“打游击”。

  钻井副队长周朋说,0.4米以下水深用履带钻机,半米左右用水冲钻,橡皮艇能穿行的地方就要用钻井平台。周朋每天都要结合多方面数据,综合分析各区域水深和潮时来部署钻机,抢抓时机。

  而在浅海区域,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打破了气枪分时段作业模式,采取胜利703和707两艘气枪震源船双源交替激发的方式,将单炮平均用时由50秒降低至26秒。

  “借助潮涨潮落,枪停炮响、炮停枪鸣,无缝衔接。”在薛圆看来,滩浅海物探施工,和潮水间的“游击战”打得越紧凑,生产效率才能越高。


信息来源: 
202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