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荒芜的盐碱地,能长出什么?
答案是,长出了中国第一口千吨井,显示出华北地区丰厚石油资源;长出了成百上千的“采油树”,坚守在“碎盘子”里耕耘不辍;长出了与“胜利”同名的红旗采油厂,累计为国家贡献原油超2亿吨。
行走在胜利采油厂这片热土上,感受深切的是沧桑巨变,是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是坚持科技兴油、创新驱动的强劲动能,更是体制机制重塑后的活力满满。
跨越:
从千吨井到亿吨油
拾级而上,是按照1∶1比例复刻的井口采油树,一座高11米的纪念碑在这里矗立,“中国第一口千吨井坨11井”几个烫金大字彰显着辉煌历史。
不远处,“胜利油田”命名井——坨11井还在不停歇地运转,57年累计生产原油63万吨。
坨11井是见证油田发展的“活化石”。自开发以来,历经自喷高产、稳油控水、油转水、水转油等曲折历程,浓缩了一代代石油人为国找油的不断探索与实践。
作为油田勘探开发最早的采油厂,胜采厂在东部老区颇具代表性。1964年投入开发;1976年高峰期产量643万吨,超油田同年产量的1/3;1988年,累计贡献原油破亿吨。
从无到有、从千吨井到亿吨油、从早期会战到精细注采,胜采厂产油2亿吨的背后,是胜采人不断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的历程。当年预探井坨7井在沙三段未取得油气显示,技术人员用“两论”哲学思维解放思想,最终发现胜坨油田。
胜采厂的石油勘探面积仅有230平方千米,相当于胜利油田东部探区的1/150,近似于一只手掌表面积在人体总表面积中的占比。
从“华北无油论”到西方学者的“薄命”断言,在这“巴掌”大小的土地上,胜采厂用57年的实践探索与技术创新狠狠驳回了否定和质疑。
破局:
从理念更新到技术创新
胜采厂石油勘探开发面积虽小,但地质土壤“肥沃”,“千层饼”式的地层结构,带给技术人员无限希望和挑战。
“永不言弃、变中求进、攻坚克难、精细严谨”,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矛盾和困境,胜采厂历届党委始终秉承“十六字”科学求实精神,引领技术人员高效勘探、效益开发、技术创新、精细管理,保持了老油田高效稳产。
面对勘探程度高、产量递减快的实际,胜采厂潜心攻关“沉积成藏分析、断裂系统刻画、储层精细描述”三大技术,“胜坨”底下找“胜坨”,相继发现坨142、坨128等千万吨级以上储量新区块。
常规调整思路和手段已经无法解决老油田井网老化的突出矛盾。科研人员变中求进,持续深化油藏认识,创新实施了韵律层细分、井网重组、矢量调整、层系轮替等开发新模式。
“优等生”先开发、“差等生”轮休培养的“层系轮替开发调整技术”让油藏层系快慢倒班,增加了109万吨经济可采储量;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二元复合驱及非均相复合驱为核心的化学驱技术不断挑战采收率极限……
“三高三老化”矛盾相互交织,众多棘手难题亟待破解,胜采厂不断攻坚克难,实现技术突破与升级,探索形成了低成本井筒治理、高效长寿分注、无短板长寿举升等七大配套工艺技术。
技术创新让体现油藏经营管理水平的稀油自然递减率由9.0%逐步控制到8.5%,采出液含水连续四年保持稳定,原油产量连续三年超计划完成。
变革:
从体制重构到机制重塑
2015年,恰逢胜采厂二次创业的开局之年。就在此时,国际油价遭遇断崖式下跌,胜采厂这艘运行了50多年的船舶驶入低油价的“惊涛骇浪区”。
在保证效益开发的基础上,胜采厂深化改革、创新转型,推进油公司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加速引擎。
依托改革创新,老油田再次“起航”。
注采503站与504站合并,3个注采站、26人实现了对全采油管理区400余口油水井的管护;作为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试点单位,采油管理五区率先吃“螃蟹”,尝到了甜头。
按照油田党委制定的“五大战略、三大目标”统一部署,胜采厂改革步伐坚定有力:第一批启动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实现扁平化架构、专业化管理;打造第一个新型采油管理区示范点,建成样板;打响油田人力资源外闯市场第一枪,创出品牌……
从开发油藏变为经营油藏,实现了质的飞跃。管理区成为油藏经营独立核算单元,从“店小二”成为“大掌柜”,对油气生产存量业务明确七项经营优化权和五项机制。
如今,胜采厂对管理区产量不再“定框框”,成本不再“画圈圈”,持续完善“七大体系”,清晰责权界面,理顺业务流程,充分下放权力,支撑管理区自主经营;优化提升“五项机制”,把经营权力压实到基层,创效目标分解到岗位,价值量化考核到个人。
精干核心主业,高效配置资源才能创造更大价值。胜采厂主业用工总量由3264人优化至1501人;25个科室和直属单位整合为“九部三中心”;“十三五”期间,盈亏平衡点由70美元/桶降至49美元/桶以下,到“十四五”末,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效益稳产150万吨基础上,确保实现盈亏平衡点降至45美元/桶以下……
胜采厂不但为国家贡献了原油2亿吨,而且交出了效益油!资源型企业走出了高质量效益稳产的新路径。
高山耸峙,峰峦叠嶂。胜采厂这面久经考验的旗帜仍高高飘扬,猎猎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