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9月开始,胜利东部油区三个三维地震采集项目相继展开施工:纯化—2021三维项目,广利—青南、王家岗、八面河三维地震一体化采集项目,渤南全节点采集项目,分别在西南、东部和北部呈三足鼎立之势,拉开了胜利油田新一轮三维高精度地震采集。
隆隆炮声犹如再织一张密网,对胜利油区地下油藏进行探索和刻画,捕捞“漏鱼”。
不留遗憾,不留空白,无缝连接,每一张地震资料都是承诺。其背后,也是物探队施工人员的艰辛和付出。
钢铁队伍打硬仗
广利-青南、王家岗、八面河三维地震项目是东部探区首个一体化三维地震采集项目,纯化—2021三维项目是首个节点加陆用压电单检项目……
中国石化首个,是三个三维地震采集项目的标签。首个,不仅仅是一个开端,也是一种探索,更是面对前所未有的难度。面对采访,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达了一个词语:硬仗。
地表复杂,渤南项目潮间带、水产养殖区面积大。广利—青南、王家岗、八面河三维地震一体化采集项目,工区涵盖了东部探区所有地貌。纯化2021项目工区内还有4条铁路、3条高速、2条国道。
东营、滨州、淄博、潍坊,四地市、十多个县,工业园区众多,协调难度大;除了黄河之外,还有大大小小20余条河流,再加上亚洲最大的平原水库龙悦湖和湿地工程,施工难度大;工区内养殖业发达,水产品种类多,工农关系复杂。
打硬仗需要钢铁队伍。承担渤南项目的SGC2103队曾被誉为“普光之剑”,承担广利—青南、王家岗、八面河项目的滩海业务中心是中国石化唯一一个能够施工滩浅海地震勘探采集项目的队伍,承担纯化2021项目的SGC2101队其前身是赫赫有名的物探2188队,曾被授予胜利油田“十面红旗”“十佳功勋”的标杆队。
三支队伍结合各自不同项目难点各显神通、发挥优势,克服种种困难,确保如期或提前开工,实现了进度、质量、效益的统一。
各显神通打硬仗
在渤南项目通往打井现场的路上,有一座简陋的人工梯桥——一个梯子搭在一块大泡沫上,再铺上两块木板,就成了物探人的桥。这是队上破解施工区域沟壑纵横、人员绕路等难题的应对措施之一。
像这样的发明在施工现场还有很多,都来自于一线工人的智慧。
田野水池中如何打井?只见工人们扛着手摇钻站在浮台上,他们将细长的铝合金管插入水中像划竹筏般撑着浮台往水池中心挪动,到达指定炮点,又将管子顺着浮台四角的插销直插池底,用以固定浮台。SGC2103队副队长尹国良是平台的发明者,他说,“这个平台可载重400公斤,能适应0.5米到5米的水域钻井。”
而在龙悦湖,记者则看到了一个“巨无霸”—胜利滩海001号模块化震源船。之所以称之为模块化,是因为这艘船可以分段分解。平时拆卸存放,需要施工时直接用车辆运输到工地进行组装。
东部探区大型水库施工一直是个大难题。滩海业务中心结合海上气枪震源使用经验,研发了专门针对水库区域物探施工的气枪震源平台。“模块化震源船实现了物探资料精准、无缝连片,有力保障了项目整体资料品质。”项目副经理周刚说。
除了在手段和工具上创新以外,各项目还注重创新管理和施工模式,不断加快进度、确保资料准确度。
在纯化2021项目,党支部书记孙奎介绍说,针对有缆加节点的采集方式,SGC2101队在中石化创新实施分片施工,按照节点和有缆分块集中布设的方式,每8条排列设置1条有缆全排列,减少了高风险作业,更方便收放线和巡线分类别管理,更有利于资料品质和大偏移距资料的获取。
党员带头打硬仗
开工后16天时间里,SGC2101队就赶上了四场大雨,道路泥泞成为他们的最大拦路虎。
在那段时间里,孙奎连续十多天没有在屋里睡过觉,不断奔波的皮卡车后舱内一张简易小床,一床被子,连个枕头都没有,实在撑不住了就在小床上打个盹。因此,孙奎的汽车被同事们称作“房车”。
党员亮身份,当先锋,作表率。在每个项目工区,党员走到哪里,党旗就扛到哪里。滩海业务中心把参与项目施工的49名党员,纳入一体化项目临时党支部,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动项目整体运行,积极搭建党员在项目运行中发挥作用的平台,引导党员围绕服务项目运行“创先争优”,提升党员的主动担当意识。
“基层党建,关键在干。要干在前、创新干、有效益地干。”在项目驻地建设、尽职调查、培训提素等各环节,在烂泥地、芦苇荡、鱼虾池等各区域,处处都有党员的身影,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推动项目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
各项目还聚焦单点高密度地震采集、节点混采盲采、可控震源高效采集等技术实践,定期组织项目复盘交流总结、科技研讨会,把经验成果切实转化为可复制的工作方法,不断练就低成本勘探的“真功夫、硬本领”。
刚入职的SGC2103队资料员于晓凡表示,从接触渤南项目到现在为止是两个多月的时间,通过这两个多月的学习和工作,党员们的苦干实干让我对“每一张地震资料都是承诺”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会激励我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