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阳光下的秦宁,透着书生气的脸上露出几分羞涩。
与文弱的外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各种耀眼瞩目的工作履历和业绩:2015年以全优成绩出站的博士后,入职油田物探研究院,截至目前,完成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等项目18项,出版专著2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发表论文48篇。
“我不是科学家”
两年前从青干班培训回来,秦宁多了一个雅号:科学家。
这个显得既高雅又富有哲理的称呼,是她青干班同学潘晓晨起的,尽管他并没有见过科学家。每当听到这个称呼,秦宁总是笑着否认:“我可不是科学家。”
在潘晓晨看来,“科学家”这个称呼并不是莫须有:一是因为秦宁参加过“未来科学家”创新能力提升班的培训;二是因为他觉得秦宁本身就在搞物探方面的学术研究,这是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既陌生又神秘的领域。
和潘晓晨一样,六岁的女儿也一直对秦宁的工作很好奇:“妈妈,你是医生吗?怎么老是穿着白大褂?”
“人生病了,医生会给病人拍‘CT’片,通过片子能帮助医生找到病人身体里哪个部位生病。妈妈的工作是给咱们脚下一个你看不到的世界拍‘CT’片,寻找和发现哪里有石油。白大褂就是妈妈的工作服。” 秦宁这样打比方。
秦宁所说的“拍‘CT’片”就是她所从事的物探研究工作。她要对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呈现出一张完整的图片,为地质人员寻找石油提供勘探依据。
随着油田的勘探开发目标逐渐转向复杂隐蔽油气藏,为了给地下油气藏拍出更清晰的照片,秦宁萌生了研发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想法。
那段时间,她就像魔怔了一样,吃饭想、走路想,睡觉也想,脑子里全是成像的模型和公式。
最终,她带领团队创新研发了高斯束成像软件模块,不仅提高了成像分辨率,还为推动胜利油田深度偏移的实用化进程作出贡献。
男人堆里的“女汉子”
35岁的秦宁出生在山东省青岛平度市,上高中时,她经常听到周围有放炮的声音,上下学的路上,偶尔还会看到几个身穿工装、背着一捆捆线缆的人。
后来她才知道,距离她家20公里外的昌邑市柳疃镇,有一个潍北油田,那些人是在找石油。
“放个炮就能找到石油?”她感到不可思议,但也被这种神奇的技术深深吸引着。“如果真能依靠这种方式为国家找到石油,那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石油还没找到,她先被“扔”进了男人堆。
秦宁填报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大一新学期开学,秦宁傻眼了,放眼望去,全班三十多个同学,只有五六个女生。后来她才听说,女同学大多去学地质专业了,物探是男人的世界。
在同学冯玉苹印象里,大学时期,秦宁带动着同宿舍人一起学,“只要有她在的地方,不好好学都觉得对不住学费”。直到两人毕业后分配到同一家单位共事多年,秦宁依然保留着她曾经熟悉的样子。
经过本、硕、博多年学习,从物探专业毕业的秦宁走进了物探行业,好不容易从男人堆里走出来的她,又走进了另一个男人堆。
“秦宁的性格大大咧咧,是男人堆里的‘女汉子’,身上虽然有科学家的潜质,却没有科学家的距离。”潘晓晨如此描述。
“我不会丢掉技术”
性格大大咧咧的秦宁,学习和工作起来却很认真。凡是熟悉她的人,都这样评价。
爱和自己较劲这“毛病”,秦宁从上学时就落下了。
“干不完的事情,连觉也睡不着。”有时候,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强迫症。以至于“连我妈都跟我妹说,‘以后就学着你姐的样子’。”结果这一学,妹妹学到了国外读博士。
如果说上学时的认真是为了“用知识改变命运”,工作后的认真在秦宁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探带给她的魅力。
面对冰冷的计算机和海量数据,在很多人看来,这项工作枯燥得很,秦宁却十分享受这其中的乐趣。
胜利油田要想实现“百年胜利”目标,资本从哪里来?
“需要的就是不断发现新储量、新阵地。这对我们搞物探的人来说,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秦宁说。
让她欣慰的是,这些年油田物探技术不断进步,从三维高精度到高密度,从单点高密度到全节点高密度,一次次技术突破带来的既是储量的发现,更是长远发展的底气。
2015年入职物探研究院后,秦宁师从中石化集团公司油气勘探领域(地球物理勘探)首席专家王延光,当时的王延光还任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院长一职。
多年过去了,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她都铭记老师当初送给她的话,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丢掉技术。
“国家和油田培养了我,我不可能说放弃就放弃,我要用手中的技术帮助地质家找到更多石油,回报油田、回报祖国。”秦宁说,无论如何,她也不会放弃技术,“只要国家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