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沟壑,趟过水面,走过城区,穿过芦苇,地毯式,无缝隙;542平方千米,38人,10天,1000万步;许多人脚上磨出血泡,走路一瘸一拐;寒冬时节,身上冒汗,北风割面。
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一个叫作“尽职调查”的工作,这是地球物理胜利分公司SGC2103队的创新之举。这一次“尽职调查”的用武之地是渤南三维地震采集项目。
所谓“尽职调查”,就是在项目施工前通过大规模的精细勘探,把所涉及的地表地貌翻个“底朝天”,摸个“门儿清”,利用科技手段绘成图表,把影响点位的因素准确标注,提高施工效率,确保点位设计的一次性成功率。
SGC2103队队长王福宝介绍说:“‘尽职调查’前这个设计点位的一次性成功率仅为80%,进行‘尽职调查’后,设计点位一次性成功率达到了98%以上。”
“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因为前期勘查不准导致野外点位调整,严重影响时效,占用精力不说,有时候甚至是前功尽弃。
七分准备,三分施工。渤南项目更需要把“尽职调查”做细做好,因为这是中国石化第一个采用全节点无缆采集的项目。与过去常规的用电缆把检波器串联起来相比,节点检波器就显得“特立独行”,不需要电缆连接,一个仪器就是一个单独的采集单元。
王福宝介绍说:“传统的有缆采集方法已经达到极限,节点采集可实现信息全方位采集,突破有缆采集的限制,覆盖的角度不断扩大,数据容量由过去的15T提高到60T以上。”
全节点采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形对采集设备布设的影响和限制,实现复杂区域生产效率、接收道数、炮道密度的“三提升”。同时可以对2005年地震资料没有覆盖到的地方“补天窗”。
从有缆采集到全节点采集,他们用了3年时间。2018年的盐家项目,获取了胜利油田第一块节点与有缆并采数据,验证了无缆节点仪的有效性;唐庄小规模混采,获取了胜利油田第一块节点与有缆混采数据,验证了混采的可行性;商河大规模混采,实现了中国石化首次有缆无缆混合采集,进而在西部得到推广,获取胜利西部探区第一块高密度混采三维数据。
三年试验,迎来了渤南项目全节点采集阶段,也开启了中国石化第一块全节点采集项目。该项目投入40000道节点设备,单炮接收道数13440道,展现了全节点采集的魅力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尽职调查一直伴随三个项目而存在,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和效率。唐庄项目每天炮数从之前东部探区的500一下子提高到879,商河项目又提高到971,SGC2106队实施的单家寺项目突破千炮大关,达到1058炮。
对渤南项目来说,做好“尽职调查”显得尤为重要。542平方千米,“三大”和“五多”横亘在SGC2103队干部员工面前,带来了巨大的施工难度和复杂的工农关系。
“三大”分别是水域面积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面积大、潮间带面积大。“五多”则是行政单位多、油田设施多、风力发电多、河流干渠多、管网多,不可避免的噪音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
但这难不倒曾在普光气田勘探开发中被誉为“普光之剑”的SGC2103队。项目核心人员到达项目后,所有工作按下暂停键,全身心扑在“尽职调查”上。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芦苇丛、泥沟滩涂就是王福宝和他同事们的“办公室”,风餐露宿是工作常态。风里来泥里去,他们硬生生在难以想象的环境中开辟出一条“路”。
做好“尽职调查”,是他们的志气,有了精确的图标报告,是他们的底气。渤南项目,他们来了一次“大跃进”——单炮接收道数由设计的13440道提升为32844道,炮道密度由理论设计153.6万道提升为375.4万道,平均日效1230炮,实现东部复杂探区生产效率再突破。
2020年12月12日晚18点37分,渤南项目正式开炮施工,日效最高达到1576炮。隆隆的炮声在每个人耳中变成了美妙的乐章。
“这么多天的辛苦,值了!”SGC2103队副队长楼林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