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技术管理价值最大化——热力分公司专业化发展综述

  拉开供暖季的幕布,热力分公司的服务随着供暖管线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为民服务“舞台”主角。

  承揽换热站446座,供热面积4000万平方米。“四供一业”接续运营后的这个冬天,热力分公司完成了传统供热向现代热力的转身,更是用精湛的技术在热力运维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变革

  从经营热变运维热

  “四供一业”分离移交,成为热力分公司管理变革的契机。

  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何为最现实利益?在热力分公司经理盖利波看来,就是转向现代热力运维服务,保障用户享受优质的供热和服务。凭借优质的服务质量和使命担当,让热力分公司在供暖市场站稳脚跟。

  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让原本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供暖市场充满着荆棘与挑战,市场竞争逐渐趋于白热化。

  特别是供热分离移交完成后,胜利热力需要和7家县级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协同对接接续业务。同时,新能源等技术的发展也对传统供热模式形成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化运营、社会化创效还有没有前景?

  尽管意识到了任务的艰巨和道路的漫长,胜利热力人给出的答案还是肯定的。

  信心来源于十余年的专业化管理。2007年6月,油田实施专业化、一体化管理,整合热力资源,组建了热电联供中心,随着公司制改造,热电联供中心更名为热力分公司。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热力分公司形成了深耕市场的“金刚钻”,为站稳主业市场打牢基础。热力分公司副总工程师、生产技术中心经理张怀利介绍,多年热力运维的经验和技术给了闯市场的底气。

  同时,热力分公司构建“分公司+运维部+项目部”式组织架构,建设自主经营型运维部和项目部,实行区块化管理、同业务合并,成立东营区、开发区、河口区、垦利区运维部,对新能源业务和热计量供热区域实行指定管理。

  攻坚

  构建市场新格局

  市场成为热力分公司攻坚的战场。

  9月16日,热力分公司供热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以95分的高分顺利通过山东省验收,让胜利热力人看到了曙光。

  分离移交后,热力分公司业务主要包括供热(冷)运维、热力设施检修、水煤浆制备等,负责东营、滨州、淄博三市七个县区油田移交区域以及部分地方用户的供热(冷)运维服务。

  热力分公司总会计师李峥介绍,在巩固冬季供热市场的基础上,热力分公司精耕冷热市场,拓展夏季制冷运维、供热设施维修业务,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为确保用户温暖过冬,自上一供暖季结束后,热力分公司便加强供热设备的技改和健康治理。针对问题较严重的热力站及管网进行了重点排查,累计完成195座热力站内设备设施和工艺改造、241座热力站自控改造,有效保障了今冬供暖季的稳定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热力分公司根据行业特质实施AB分类管理模式,供暖期A模式全员上岗、非供暖期B模式全员创效,解决了冬忙夏闲和阶段性、区域性工作量不饱和的问题。同时,利用非供暖期开展“订单式培训”,累计培训员工2530人次,575名员工取得“多证”。

  如今,热力分公司逐步形成了“以固有市场为根基,以工业用热、新能源开发为两翼,以东营区、开发区、河口区为战略支撑点”的市场格局,并持续向周边区域延伸拓展。

  发展

  “管理+技术+劳务”创效

  “热”起来的,还有信心。

  管网覆盖到哪,服务就延伸到哪。刚刚过去的三季度,热力分公司将党建考核聚焦职工思想动态调研。

  一份22页的专题报告让热力分公司党委对专业化发展,特别是专业化发展背后的胜利热力人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在热力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鲁滨看来,通过思想动态调研,了解掌握员工群众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补足补齐补强薄弱环节。

  在供暖市场,合作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热力分公司坚持分区施策、有进有退,优化完善与各区域平台公司的融入合作机制,建立输出“管理+技术+劳务”模式,承揽中心城区、纯梁区域供热运维业务。

  在河口区域,热力分公司联合大明新能源公司,建立公司合作模式,承接区域供热业务。同时,以竞标方式承接了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暖运行业务。

  外部市场也为热力分公司队伍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资源。他们优选发展潜力大、持续时间长、创效额度高的优质项目,促使项目承揽由短期劳务输出向长期业务承揽与合作开发转变。

  由经营热到运维热,核心是要让技术管理价值最大化。在盖利波看来,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对于热力分公司的发展来说,就是要融入社会,直面市场。


信息来源: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