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有了专属“身份证”

  走进渤海钻井一线井队施工现场,每一台机械设备在规定位置都悬挂着一张醒目的专属“身份证”——装备信息卡。今年,渤海钻井为钻机设备、起重机械、施工机械等1626台设备打造了新的身份信息卡,就是这张小小的“身份证”,解决了一线队伍装备管理点多、面广、保养时差的新难题。截至八月份,渤海钻井在用设备综合完好率达到99.24%,综合利用率86.94%,设备故障停机率,重大、特大设备责任事故发生率均为0,雨季故障率同比去年降低61.3%。

  “多卡合一”,信息多元化共享

  随着油区市场的高标准化,渤海钻井不断升级和更新机械装备,点多、面广、保养时差的难题逐步显现。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破解这个难题?渤海钻井结合一线队伍分散野外作业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机一证”的模式。给每一台设备都建立一个“身份证”,这个“身份证”是由“信息采集卡”“单机档案卡”“调剂记录卡”“维修保养卡”等“多卡”信息合一。机械装备走到哪,所有的“户籍信息”都会一目了然。

  “以往进入雨季,经常会发生机器因为高温、潮湿出现烧机现象。今年每台机器挂出了‘身份证’,我们一看就知道正常运转要在多少温度、湿度范围,还有雨季注意事项。每天的运行状况、温度情况、湿度情况我们也会按时填写在上边,做到‘心中有数’。目前雨季已过大半,我们队的电动设备全部运转正常。”40217队队长徐旭升说。

  从细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一机一证”进一步强化了机械装备的末端管理。“每一台机械设备‘身份证’上都有一个装备编号,编号不同的数字代表机器的出厂时间、性能参数,每一个编号也对应着一个电子身份档案,有任何问题,输入编号就能在渤海钻井装备电子档案里查到。这样不仅大大节约了基层井队维修、保养时查询设备信息的时间,还减轻了汇集到装备管理中心的压力,解放出人力投入设备维修工作。”渤海钻井装备管理中心主任袁赞兵介绍说。

  24小时“追踪”,数据实时传输

  “一机一证”最大的特点就是为装备管理人员提供实时基础数据,实现装备管理24小时追踪。

  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内,井队人员都会准时填写装备“身份信息卡”上的机油油量、发电机电压、发电机温度、排烟等12项保养记录,并上传至电子档案。信息汇集到装备管理中心,中心根据数据分析,逐步筛选并进行追踪。对于筛选出的异常数据,中心会选派专人去施工现场核实。

  8月8日,在对一个柴油发电机异常数据排查时,装备管理人员发现50775队柴油发电机气门弹簧已到使用期限需要更换。而公司有一个批次的发电机都配置了这样的弹簧,装备管理中心对发现的共性问题立即开展设备专项整治,目前已完成了公司整个批次柴油发电机气门弹簧的更换。一个异常数据做到了“未雨绸缪”,杜绝了更大的损失。

  对于突发事件,小小的身份信息卡片也会在维修中起到大作用。8月14日晚11点,装备管理中心设备现场管理员张健突然接到50533队队长焦急的电话,电磁刹车突然没有力矩输出。到达现场后,为了尽可能地缩短维修时间尽快恢复生产,张健根据设备记录中的数据,分析可能的故障点。经过现场测量,发现电磁刹车控制柜体内电源板损坏,张健立即更换电源板。基础信息的提供让张健的维修时间缩短了30%,确保了井队正常生产。

  三色标注,生产运行降本增效

  为了凸显设备信息卡的预警作用,渤海钻井创新运用三色标注法。他们将设备信息卡按照颜色分为白色、黄色、红色,每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这时的信息卡更像是一张设备“健康码”。白色代表机器运转平稳正常;黄色代表机器设备进行过大修;红色代表设备马上就到使用期限,用简单直接的颜色直观的进行预警。

  对于白色信息卡,装备管理中心按照《渤海钻井装备维护保养管理规定》进行维护保养。黄色的信息卡,装备管理中心上升到二级维护,按照《规定》检查的同时,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人员对机器使用情况进行逐一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维修、保养,降低机械再次故障率。对于红色信息卡,装备管理中心会升级到特级维护,不仅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养护,而且在规定的时间会对机械进行全面体检,对查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延长机械使用寿命。

  “这个措施不再像以前盲目地拉网式检查,而是有重点、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排查、养护、维修,我们不仅解放出了一部分维修人员而且机械寿命经过精准维护得到了有效延长。截止到目前,维修费用同比节约392万元。”渤海钻井装备管理科科长郭庆钢说。


信息来源: 
20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