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辉最近晒黑了不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从陆地到海上。“现在我们就是平台隐患的第一终结者,不再是‘二传手’。”谈起自己的新变化,海洋采油厂海一采油管理区平台注采输主管师秦永辉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从原来一个月在海上四五天,到现在驻守在平台。改变的不光是秦永辉,而是像他一样的98名综合管理部门技术骨干。2019年7月,海一采油管理区作为改革试点,将生产指挥、安全环保、设备管理、党群工作等职能全部前移到平台,随之而来的就是技术骨干的下沉。
“恰逢其时。”海洋采油厂经营管理总监兼企业管理部主任朱传文对于26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革这样形容,“以前‘大脑’在陆地远程管控‘平台’,现在是‘大脑’下海深入服务‘平台’。”
“大脑”与平台的距离远了,自然运行效率就慢了。按照以往的管理模式,平台发现隐患,常常需要层层汇报,不仅延误最佳处理时机,还会导致信息的衰减和不对称。
“要让听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在朱传文看来,“大脑”在陆地远程管控“平台,最大的弊端就是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层缺失现场指挥,这对于险象迭生的海上生产和高压的安全环保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没有规律可循,没有捷径可走。未来的路到底怎么走?一路向海。自2018年开始,厂领导班子先后9次到中海油、埕岛西、康菲等企业调研学习,在追标对标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一切工作向平台聚焦、一切要素向平台流动。
也正是这样的定位,一场变革席卷了整个采油厂,他们打破原来“三室一中心”、陆地指挥海上的模式,创新“一中心两部”,即平台管理中心、油藏经营部和党群工作部架构,生产管理中心前移到平台,所有岗位按业务流重新归集,匹配专业人员。
“从原来的块状管理到现在的条状管理,最核心的改变就是捋顺了以注采输、采油、机电仪、安全环保等为主的业务流,实现了点对点的管理。”朱传文介绍说。
也正是这个原因,以秦永辉为代表的机关技术人员,从陆地走向了海上,从业务流的顶端走向了业务流的末端,直击平台的安全运行。截至目前,4个管理区全部推开,98名机关技术人员走向了平台。
最近,秦永辉正忙着整改中心一号平台隐患,他拉着设计院、承包商相关人员围着平台兜兜转转了好几天,通过对比设计图和平台的现状,确实发现了不少有出入的地方。
“这就是在陆地远程指挥和贴近平台的区别,第一时间直击现场,心里也更踏实了。”秦永辉说。
每天驱船行驶在12个平台之间,成了秦永辉的日常工作,虽然累却充实有干劲,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平台变得更加的坚固和安全,秦永辉觉得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