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信心向未来——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采访手记

  这是一场高手云集的盛宴:两天半的时间,现场交流35个报告。来自研究院、开发单位研究所的专家,围绕水驱、稠油、提高采收率、未动用储量有效动用、提质增效等技术交流近几年的实践经验,分析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这是一堂全面提升的学习课堂:以视频会形式召开,更多基层研究技术人员得以收看。化学驱、气驱、压驱等提高采收率、提高低渗透开发效果的新技术、新探索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开拓了眼界。

  这是一个满怀信心的百年宣言:“十四五”期间,每年效益稳产2340万吨的产量构成明晰,长期效益稳产仍具备较为丰富的潜力阵地,建设领先企业、打造百年胜利满怀信心。

  冲出阴霾

  经过了3年多探索实践,原来的矛盾问题解决得怎么样?未来的发展方向明不明确?长期效益稳产技术储备丰不丰厚……

  油田领导全程参加,认真听取专家们汇报,就关注的问题和疑惑现场交流。

  现场交流35个报告,对油田各类油藏开发现状、面临的难题、未来规划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技术解决方案和未来发展方向。

  勘探开发是油田的“生命工程”和“饭碗工程”。效益开发,是油藏经营的核心和关键。近几年,开发战线工作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国际油价的暴跌、资源禀赋不足等影响下,胜利原油产量从2700多万吨跌至2340万吨。

  新建产能、新钻井数、新增动用储量等主要开发指标箭头全面向下,新增SEC储量更是负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稀油自然递减率、完全成本等大幅提升。

  油田怎么了?产量能稳住吗?每个人心里都有无尽疑问。

  有人说,这几年开发战线的研究人员很低调,一头扎进了创新的海洋,瞄准当前问题和长远规划,找不足,想办法,拿措施。

  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要求下,2340万吨的产量退无可退。3年的励精图治,奋发作为,一张止跌回升的成绩单让胜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遏制了产量快速下滑趋势,实现了产量硬稳定。2017年至今,效益稳产2340万吨以上;

  ——遏制了产能萎缩态势,扩大了产能建设规模。近4年,新建产能由57万吨增长至150万吨以上;

  ——扭转了经济可采储量下降、成本持续上升的趋势。新增SEC储量由负转正,持续增长。完全成本持续下降,向着今年实现50美元/桶的目标全力前进;

  ——扭转了综合含水率持续上升态势、首次实现两连降,稀油自然递减率控制在9%以内,创出历史最好水平。

  冲出阴霾,破茧而出。应对低油价新常态,所有人的努力付出终究在产量、成本上有所收获。胜利人把油藏经营理念贯穿开发全过程,创新机制,一体化攻关,凝聚成了推进油田开发技术进步的强大合力,持续推进储量高效开发。

  斗志昂扬

  储量的品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开发指标如何得以好转?

  在两天半的交流研讨中,答案呼之欲出:思想观念的转变、技术的持续创新。

  在过去的三年中,未动用储量有效动用、二氧化碳驱、非均相复合驱、稠油冷采、压驱技术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大家面前,特别是未动用储量。9名专家站在汇报席向与会人员汇报未动用储量有效动用的经验做法。

  最初,胜利人将多次筛选后“沉淀”的硬骨头称为难动用储量。2018年,油田将难动用储量改称为未动用储量。一字之变,是开发领域“一切资源皆可动用”理念的深入人心。

  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曲全工说,对未动用储量的认识不再是“难动用”,效益开发不再是“不可能”,畏难情绪不复存在。

  每吨储量都能创效。三年来,通过合作开发、内部流转、技术攻关等方式,油田累计动用储量8000多万吨,建成产能100万吨。而“三年动用3个亿,三年建产300万吨”的目标将未动用储量推向了新区建产主力阵地的位置。

  资源有限,创新无限。先进的技术永远是解决困难推动发展的利器。

  水驱油藏,年产油1300多万吨,是油田稳定发展的基石。在35个报告中,关于水驱的报告就占了10个,重要性可见一斑。

  围绕特高含水期套损井逐年增加、层间矛盾突出、出砂严重等问题,研究人员将精细地质研究与工艺技术进步相结合,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加大水驱主导工艺技术的研究应用,实现了水驱产量稳定。

  非均相化学驱技术,作为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技术被推广;压驱技术有效解决了低渗透油藏“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稠油降黏冷采技术打破稠油热采的单一开发方式,成功应用;陆相页岩油开发技术见到初步成效……

  胜利采油厂地质所所长吴媛媛说,围绕盈亏平衡点不断下降的目标,不断探索效益调整的新模式、新举措,全力开创特高含水老油田效益开发新局面。

  一个个传统认识改变,一项项打破“不可能”的技术突破,让开发人员在攻关路上斗志昂扬。

  阔步向前

  此次座谈会,除了以往我们所熟知的各类油藏开发分析,还设置了提质增效板块。该板块将与会人员的视角由地下转到了地上,由创不创效转到了是否绿色创效。

  地面系统整体优化、区域整合和标准化建设,确保投入最少、能效最优、运行成本最低、管理难度最小,实现绿色用能、安全生产、高效运行——老油田地面优化简化技术为开发人员打开了新思路。

  油藏开发的效益不仅仅取决于地下,地面管线布局是否合理、管线耐腐蚀强不强、作业质量效率高不高、工艺技术是否环保等都对效益产生着影响。

  从整个开发系统考量效益,全系统优化创新,油田整体效益才能最大化。

  在决胜全面可持续发展之年召开的这次开发技术座谈会肩负着明方向、谋未来的重任。“原油效益稳产2340万吨,盈亏平衡点持续下降。”油田“十四五”发展的目标明确。

  目标不是凭空而来。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邴邵献介绍,从资源、技术等方面,初步摸排了“三个十亿吨”潜力阵地。

  这“三个十亿吨”潜力阵地指的是可供评价建产潜力阵地十亿吨、存量提质增效潜力阵地十亿吨、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潜力阵地十亿吨。

  油田长期效益稳产仍然具备较为丰富的潜力阵地。如何实现高效开发?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转变观念,持续发挥机制优势,攻关配套技术,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可采储量和现实的效益产量。

  邴邵献说,要实现长期效益稳产,油田不仅要具备坚实的储量资源基础,还要补齐短板充分发挥存量潜力,拥有大幅提高采收率革命性技术作为支撑。

  从35个专业报告中,不难看出,油田开发各领域正瞄准关键技术难点,持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实践,强化基础理论研究,规模化推广成熟技术,加快攻关压驱 、热化学驱、降黏复合驱、高温高盐化学驱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不仅如此,专业化提速提效、安全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支撑技术也在加快攻关。

  建设领先企业,打造百年胜利的征程已经开启。开发战线的工作人员凝心聚力,铆足了干劲儿,正乘势而上,阔步向前。


信息来源: 
20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