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增能工艺从单井延伸到井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智能分注工艺效果逐渐显现,应用油井数量倍增;首口采用全悬浮压裂液体系的油井顺利完成施工……年初以来,河口采油厂聚焦破解老油田效益稳产的瓶颈问题,优选实施氮气增能、注水补能、压裂传能等采油工艺,为老油田效益开发注入新动能。
氮气增能
大316井累增油近千吨,大81-斜76井累计增油200多吨,埕913-斜62井累增油过百吨。
截至六月初,分别属于潜山油藏、断块油藏、角砾岩油藏的三口油井,在实施氮气增能工艺技术后,见到了增油效果。近年来,随着设备完善、技术难关的攻克,氮气增能技术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井场。
虽说可以应用实践,但不是所有油井都适合,该技术“有点挑”。比如,技术人员选择大316井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因为其油层非常封闭,有利于氮气稳定增压增能。俗话讲就是,氮气注进去后,除了能从井口跑出来,别无他路。
氮气具有气源丰富、成本低、安全环保等优点,其进入地层关井一段时间后,能够稳定向油层微裂缝扩散,置换出储层中的原油,降低含水,提高开采效益。
单井的氮气增能技术正扩大规模,而且通过总结单井经验,技术人员已经优选油藏相对封闭的大24块井组,计划实施氮气、液体、泡沫混相驱油技术,让氮气带着混相液进入油层,封堵优势注水通道,改变地下水驱油方向,调节微裂缝油层,把区块剩余油驱赶出来。
“氮气增能技术能堵、能调、能驱,对稠油热采、水驱等开发后期的油藏来讲,都有借鉴探索意义。”谈及技术前景,技术人员信心满满。
注水补能
配注300立方米,埕18-71井的配注量有了新的调整。与以往测调不同的是,工作人员仅通过旋动旋钮就完成了配注量的智能化调整,且该井的4个注水层都有各自的配注量,1层和2层分别配注50立方米、3层和4层分别配注100立方米,合计配注300立方米。
适时、智能调配到注水小层,是今年河口采油厂对多级分段细分注水工艺智能化的新探索。用封隔器把不同的注水层隔开,注水小层各注各的水,原来“吃不饱”的小层解决了“温饱问题”,原来水驱波及不到的油层,有了新的地层能量。
目前,埕18-71井所对应的4口油井大多含水降、油量增,比措施前已累增油20多吨。
“埕18-71井所采用的智能分注的好处在于测调周期短,可以根据油井生产动态适时进行,省时省力。”技术人员坦言。智能分注必须满足温度、井斜、层间压差等8个井筒方面的选井条件,否则无法实施。
除智能分注,技术人员围绕多级分段细分注水工艺展开的创新措施一个接一个。
针对不出砂、依靠聚合物驱油的低渗透油藏,由于高温高压深井管柱蠕动造成的封隔器受损失效、注水串层,技术人员将管柱下至人工井底,利用尾管对分注管柱进行整体支撑固定,避免管柱向下蠕动,保护封隔器不受损,让各个注水小层可以顺利完成分注。
目前,多级分段细分注水工艺已经在埕东、渤南、大王庄、义东、罗家等5个油田实施7口,井组对应油井初步见效10口,日增油9.4吨,累增油356吨。
压裂传能
32.68万元。这是采用全悬浮变黏压裂液体系后,义183-X1井省下的压裂液费用。
压裂是利用水力压力,在致密的油层形成裂缝的方法。随后,利用压裂液携砂支撑裂缝,提高油层渗透能力。以往,采用胍胶压裂液体系,造缝、携砂施工阶段均采用同样黏度的压裂液。
但技术人员发现,造缝阶段,不必采用黏度很高的压裂液,可以适当降低压裂液黏度即可完成造缝,且胍胶液体系受温度影响较大,易变质,不能回收利用。
而以增稠剂为主要成分的全悬浮变黏一体化压裂液体系,悬砂能力强,支撑剂沉降速度仅为常规液体的1/3。还可根据施工阶段不同,现场在线混配压裂液,且不易变质。
针对该种压裂液体系,油田在义183-X1井开展第一次实验,混配不同黏度的压裂液1000多立方米,造缝阶段配制低黏度压裂液,携砂阶段配制高黏度压裂液,实现不同阶段变黏使用。
“义183-X1井目前尚未转抽,在放喷时,若有别的油井需要压裂,该井压裂液可以回收再利用。”技术人员对全悬浮变黏一体化压裂液体系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