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井下作业中心东辛作业区六月份的内部劳务报表显示,该作业区特车项目部早出吊车配合作业动力搬家23次,多挣得3850元劳务;设备修保服务部外出抢修车辆6次,多挣得2050元劳务;送班车驾驶员宫晓辉兼职驾驶捞砂车11次,多挣得3300元劳务等等。
这些奖励,是依据油气井下作业中心内部模拟市场机制下的价值考核,“明码标价”算出来的。
内部模拟市场,模拟了什么?主要是模拟市场的价格管理体系,将内部业务转化成市场交易,对作业区内部的各种工作量价值量化,大到施工服务车辆、整改井架,小到食堂用餐、卫生服务,一共确定了266 条内部劳务价格。
年初以来,为划小效益核算单元,推动服务保障由工作量向价值量转化,中心启动内部模拟市场工作,细分了特种车辆、生产准备、设备修保、生活服务四大市场。甲方是作业项目部,乙方是特车项目部、作业准备项目部、设备修保服务部、生活服务部。每天,甲方通过内部生产运行系统,上报需求计划。乙方根据工作量计划单为甲方提供服务支持,明确了工作量、定额及收入指标,将外部市场压力传递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
“划小效益核算单元,每项工作有了相应的价格,干部员工就有了市场竞争意识。”东辛作业区经营管理室主任马明雷举例说明。以前东辛油区外值班路程远,且与油区内值班考核价值一样,但现在油区外送班劳务每次增加了100元,员工们抢单干活,提升了车辆利用效率。生活服务部抽调人员夜间看井,不但员工能挣得300元劳务,还把一线作业工从看井工作解放出来,专业从事作业动力生产。
用岗位价格这根杠杆撬动起“效益球体”,像这样的情况,在油气井下作业中心处处可见。
滨南作业区改变以往系数切块绩效考核模式,按照内部定额对后勤辅助单位每月劳务进行考核。月初根据后勤辅助人数及工作量构成下达收入指标,每天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上报劳务收入预算。月末项目部核对工作量完成情况,确定月劳务收入。作业区根据员工劳务收入所得对绩效考核。
“我们后勤人员人人都有创效指标,多干多得,四月份绩效收入比上月多了400元。”作业区设备修保服务部员工李冰涛说。
“用价格机制调节优化配置,让市场规律推动优化业务流程。从低头干变成掰指算,边算边干,形成了‘大经营’管理格局。”油气井下作业中心经营管理部主任曲春义说。
内部模拟市场机制,以经济杠杆倒逼后辅单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后保人员在为内部一线项目部提供优质服务基础上,主动走出家门、走向社会,2200余人靠专业技术和优质服务开拓市场,今年一至六月份创收创效7165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