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出嫁”——油田探索推动高技能人才流动

  仲夏时节,万物葱茏。在地面工程维修中心的技术研发中心院内,油田技能大师贾学志正忙着研发“无人焊接机”,这是他来到新岗位的第一个攻关项目。

  今年5月份,他从海洋采油厂调到地面工程维修中心,从事队伍培训和技术攻关工作。这次看似普通的调动,却似扇动了蝴蝶的翅膀,油田不仅揭牌以“贾学志”名字命名创新工作室,还拉开了技能大师优化流动暨高技能人才对口提升工程的大幕。

  大师“出嫁”

  参加工作25年后,贾学志从海洋走向陆地。

  1995年参加工作的他,此前一直在海洋采油厂从事海上维修,2018年成长为油田电气焊技能大师。如果不是因为这次调动,他的职业生涯也许要一直扎根在这片海洋。

  但一个月前,大师却“出嫁”到距离“娘家”百公里外的另一家单位——地面工程维修中心。这是一家于两年前成立的新专业化单位,以管网维修和机泵修理为主营业务。

  由于出身同一专业,陌生的环境和面孔没有给贾学志带来太多不适应,相反很快就在他熟悉的电焊领域“如鱼得水”。

  贾学志的到来,让地面工程维修中心副经理杨卫国如获至宝。“迫切需要这种拔尖人才帮助我们提高专业化队伍水平,也帮助我们提升市场品牌效应。”能够引进这样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是他们之前连想也不敢想的。

  “偶然中的必然。”一手促成这桩“姻缘”的胜利油田人力资源部副经理杨万山介绍,“随着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加剧,油田专业化队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贾学志的流转可以说恰逢其时,因为油田已经具备了让高技能人才流动起来的土壤。”

  被束缚的脚步

  走还是留?这个问题,贾学志思考过很久。

  在20多年油田海上建设中,贾学志熟悉海上的每一座平台,甚至到每一台设备的声音。随着油田专业化改革,以原油生产为主的海洋厂逐步把维修业务交给专业化单位,维修大队的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另一边,成立不久的地面工程维修中心更加专业,拥有广阔的电气焊舞台。面对专业化单位伸出的“橄榄枝”,贾学志的担忧也随之而来:“单位能否放人?”

  贾学志的担忧不是没有原因。“培养一个高技能人才前期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没有完全放开的年代,各单位培养出来的人只为本单位所用,哪里舍得拱手让人啊?”杨卫国曾在采油厂工作过多年,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

  由于培养人才的标准和力度不一,加上人才之间缺少流动和沟通,造成技能人才在油田分布不均衡,出现“高技能人才在老牌采油厂扎堆,年轻的油公司和专业化单位青黄不接”的尴尬现象。2017年,油田在推进专业化单位整合后,这种供需失衡的矛盾更为凸显。

  造成人才发展不均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本土”观念问题。早在2012年,现河采油厂和石油开发中心就曾在高技能人才对口提升方面尝试过探索,但那次合作最终不了了之,原因是没有人愿意离开采油厂。在当时情况下,传统采油厂设施装备和成长空间相对较好,而油公司各方面环境还不完善,造就了大家对采油厂的依赖。

  一直以来,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胜利油田不仅通过搭建练兵平台提升队伍实力,还不断完善技术等级和成长通道,培养出一大批技能型人才。截至目前,油田有首席技师、技能大师31名,技能拔尖人才2500余名,技能操作人员5万多名。

  在杨万山看来,油田缺的不是高技能人才,而是一个让人才流动起来的通道。

  修渠放水

  6月1日这天,在东辛采油厂工作26年的王刚,走上新岗位——东胜公司信远采油管理区,开始为期一年的驻岗生活。

  就在贾学志调动的当天,油田启动了高技能人才对口提升工程,东辛采油厂辛三管理区高级技师王刚,也被采油厂作为高技能人才与油公司进行人才对口提升交流。和他一同交流出去的,还有胜利采油厂、现河采油厂、孤岛采油厂的3名油田技能大师,分别前往对口帮扶的另外三家油公司。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打破单位之间的壁垒,把人才放到油田这个平台上统筹安排,才能把高技能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真正为油田所用。

  2017年油田与东营市在技能人才成长和交流方面建立了外部合作,两年多时间把近200名高技能人才输送出去。

  贾学志的调动看似普通,实则是打破油田高技能人才流动不起来的一道催化剂,拆除“人才自养自用”这堵墙,给了高技能人才更多创造价值的沃土。

  虽然爱将调走了,但是海洋采油厂副厂长王世秋却发现了机遇,对培养和寻找到更多“贾学志”充满了信心。如今海洋厂与电力总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建立了又一次合作,希望藉此提升油田海上电力工作质量。

  离开海洋厂的那天,贾学志在海边眺望远方,虽然早已习惯了大海的味道,但他更期盼着用焊枪为油田创造更多效益之花。


信息来源: 
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