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特经验”来到涪陵工区

  6月25日,重庆市涪陵区焦石镇焦页30东平台,胜利石油工程公司井下作业公司试油22队7名干部员工手拿各自的“STOP”卡,围绕当天发生的隐患各抒己见。这一幕,让试油22队副队长吴凯格外熟悉,有一瞬间,他仿佛感到自己身在科威特。

  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科威特项目部31名干部员工无法按期返回。为盘活人力资源,公司将31人充实到各个市场施工。

  “不管分到哪,既要借鉴别人长处,也要传播科威特经验。”吴凯至今记得,5月6日临行前,领导叮嘱他们,语气像安排一项任务。

  吴凯被分到了公司试油22队,负责在重庆涪陵页岩气市场施工。彼时,为抢回疫情损失的时间,队上同时开了3口井,吴凯来到焦页30东平台带队。

  学习涪陵经验的同时,吴凯也着手推广起科威特经验。在科威特施工时,员工们每天都要开展“STOP”卡活动,反馈当天发现的安全问题和隐患。“施工久了,需要用这样的方法保持安全警觉。”很快,在吴凯组织下,试油22队干部员工也开展起“STOP”卡活动。

  吊车吊装时,为防止发生侧翻风险,吴凯要求职工给吊车四个承重腿垫上枕木。吊重物时,垫枕木可以理解。但吊轻物,有的职工嫌麻烦不理解。吴凯这样教育职工:“不系安全带也能开车,但系上,更有保障。”

  “安全工作,别怕麻烦。”这是吴凯在科威特施工4年来最深的体会,也是他力图在涪陵传递的最核心的理念。

  “投入安全的时间,用优化运行补出来。安全和时效并不矛盾。”赵恒在项目部负责焦石工区的生产运行。

  科威特工区实行日费制,对搬迁时效要求高,通过创新采用模块化搬迁模式,赵恒等人曾成功将搬迁时效缩短至8小时,屡创科威特工区搬迁时效高纪录。

  但在涪陵,模块化搬迁似乎不可复制。涪陵工区多山,多斜坡,路窄,3栋野营房放一个撬上,就超过路宽,很多物资无法实现模块化搬运。

  模式不能推广,但理念可以复制。5月9日,在搬迁至焦页30平台时,赵恒和吴凯带着职工提前一天将零散部件归拢成大件,大大减少了吊装流程,累计节省6小时。

  受此启发,赵恒又开始推广起科威特“time plan”工作方法,通过让职工精细列出每一道工序的开工时间、完工时间,用以实现运行上的无缝衔接。

  新理念注入新活力。自今年5月至今,试油22队累计完成4口井,施工时效同比翻一番,在保持三线作业的同时,未发生一起安全质量事故。


信息来源: 
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