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口井 留下一片“绿”

  

  油气井下作业中心干部员工以奉献清洁能源、践行绿色发展为己任,持续提升绿色基层水平,实现了“作业一口井,留下一片绿”的承诺,树立了绿色作业形象。

  绿色作业,从我做起

  6月3日,在油气井下作业中心胜采作业区第四项目部十一班,记者注意到,工人的安全帽上多了一样可爱的标志,就是中石化绿色企业创建行动的吉祥物“绿宝”,下面写着一行小字“绿色作业,从我做起”。在这里,环保可是头等大事。

  环保员常建荣常在工作之余给员工强调环保的重要性,“要让环保成为一种不需要刻意提醒和维护,就时刻自觉遵守的习惯。好比在家炒菜,如果炒完后再收拾,会一片狼藉。时间久了,不仅难以清理,说不定还要用上清洁剂。如果养成一边炒菜一边拿着抹布顺手清理油渍的习惯,不仅效果好,也会轻松很多”。

  在管理方面,油气井下作业中心突出“环保管控是底线、绿色发展是引领”,树立“泄露就是事故”“污染就是违法”绿色低碳意识,按照油田领导“不能达标排放就要停产,施工作业环节不能清洁生产就要停工”的要求,实现了作业过程的清洁环保。

  如今,在油气井下作业中心的十个作业区里,绿色理念融入每个现场、每道工序,员工们不仅能自觉践行有关规定,还常自创出解决环保问题的小发明。项目部书记赵建华说:“绿企创建以来,班组员工对环保越来越重视。视频监控、每周例会强调、专业人员监督,这些都比不上让环保理念真正融入员工的思想深处。”

  小发明带来“绿色革命”

  轻便安装型接油盒、免登高循环利用型护罩、一次性抽油机护罩、防喷溅导流装置、内置式井口泄油器、顶部防喷阀……像这样的创新成果在每个作业区都有不少。环保发明带来了作业现场的“绿色革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胜采作业区的常建荣被工友们称作“发明大师”。在他的手机上,还保存着不少正在酝酿中的设计图纸。他开心地说:“在工作中发现环保问题,随时开动脑筋去解决,小发明的灵感就是这么来的。以前很多需要手工清理的污染问题,现在都能迎刃而解,不仅立竿见影,还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业现场油管杆桥下铺设防渗膜,是油田作业生产的传统方式。防渗膜收集采出液的方式强度差,极易破损,存在较大环保风险。防渗膜为聚乙烯制品,后期处理难度大,且易造成二次污染。针对问题,油气井下作业中心孤东作业区积极创新,设计了铁质船形环保围堰,并在各个作业区迅速推广应用。井筒产出液及沉积物不再落地,杜绝了次生污染物。对比防渗膜“每作业一井就换一次”,船型围堰“一次管多年”,节约了塑料布大量后期处理费用。目前,这项发明已经被推广到全油田的作业系统,也引来不少兄弟油田单位过来考察。

  “无形污染”不忽视

  环保不应当只是“面子”工程,而应该落到实处,因为这是关系到绿水青山、千秋万代的大事。油泥、液体这些有形的污染固然受到重视,然而在干干净净的井场上,还有许多看不到、摸不着的污染,也同样不容忽视。

  针对废气污染,油气井下作业中心大力开展施工设备废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换心工程”,对未达到报废年限但排放不达标的93台履带式通井机更换了新一代发动机,使修井设备更加节能,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他们实施“增肺工程”,组织专业人员积极研发,参照道路车辆柴油颗粒捕集再生装置(DPF)原理,在非道路移动机械上多次进行了设计改造,加装了600余台(套)柴油颗粒捕集再生装置。按照山东省统一要求,对作业中心所有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了检核、登记,实施动态实时监测,确保了100%排放达标。

  针对大部分作业设备及车辆仍然是柴油驱动,且老化严重,产生噪声污染比较严重,中心从细微处强化噪声治理,采用了降噪措施。在城区、居民区、养殖区,他们使用低噪声的电动设备,同时在易产生噪声的部位加装了消声垫,在发动机部位安装了隔音板,确保噪声控制在标准范围以内。

  油气井下作业中心对“绿色”的要求既是高标准的也是全方位的。他们努力推动终端能源产品洁净化、过程洁净化,为胜利油田绿色效益开发提供了丰富经验,作出了积极贡献。

  

信息来源: 
20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