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指标下降被罚绩效

  近期,胜利发电厂一班组在运行中,将排放物中的硫化物含量由20毫克每立方米降到了15毫克每立方米,却被扣除300元绩效。灰水部经理田治兴给出了答案:“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过低,虽然短期内减排效果明显,但从长远来看,不但会造成电厂环保成本急剧上升,还会给脱硫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影响脱硫系统的长周期稳定运行。”

  根据国家最新颁布的GB/T50355排放标准,火力发电产生的废气中,每立方米的硫化物不得高于35毫克。排放标准颁布后,为了确保不碰红线,胜利发电厂将二氧化硫排放由规定的35毫克每立方米降至8毫克每立方米。但问题随之而来。

  灰水部安全主任监督缪振挺形象地将脱硫设备比喻成运动员,短期内能够保持高强度状态,但如果长期高负荷运动反而不利。“执行过低的排放标准后,脱硫辅助设备长期运行,无法定期保养,循环泵机封、加浆设备极易出现泄漏,设备缺陷明显增多。”

  百日攻坚创效行动期间,胜利发电厂经过科学计算,在安全和经济中找到了平衡点,把以往排放标准的8毫克每立方米提升到了20毫克每立方米。在一个月试运行过程中,仅电费这一项就节约70万元,并减少大量浆液的使用。

  指标数值高,会有不达标风险;数值低,意味着更高的投入。同样,胜利发电厂把氮氧化物指标控制在35毫克每立方米,一旦指标值超过40毫克每立方米或者低于30毫克每立方米,都会有相应惩罚措施。

  与此同时,油田把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由“日均不超标考核”提升为“小时不超标考核”。这对电厂环保工作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虽然之前电厂也已按照小时不超标运行,但当自我加压变成了硬性指标时,需要我们时刻绷紧这根弦。”田治兴说。

  “设备的不可靠因素,也是将指标不能压得过低的重要原因。”比如,脱硫设备已经投产运行10年时间,脱硫吸收塔运行效率低下,设备磨损腐蚀严重。灰水部组织技术骨干,把握每一次机组停机的时机,对吸收塔全面检查,并对关键设备喷淋层、泵入口滤网等重点部位进行着重检查,大幅提升设备可靠性。

  运行部的工作决定着氮氧化物排放量。二期运行部经理刘兴先说,改为小时指标考核后,员工要在24小时内每15分钟比对一下环保网数据,一旦有超标迹象,应急措施启动,确保排放在要求范围内。此外,运行部门还通过燃烧调整,在降低煤耗同时,满足了脱硝系统技术规范,为合格排放打下基础。

信息来源: 
20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