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撬动全链条效益

  “部分管理区液量开始减少,集输大队出站水质显著提升、吨液处理单耗明显下降……”现河采油厂油气水产品市场交易机制试运行四个月后,生产环节中的一些关键节点正在悄然变化。

  对于现河采油厂来说,围绕着“经营”和“市场”,他们不只看见了数据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个无形的“跷跷板”正在颠覆曾经根深蒂固的经营模式,让采油管理区和集输大队为此相互角力,乐此不疲。这一切,都要从“水”说起。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现河厂郝现史127管理区输送到郝现联合站的采出液交费了!虽然早有预期,但郝现史127管理区副经理宋守德还是感到很有压力,“原来只管完成产量任务,现在得控制好产液量,算好注采比,要不然就得多交钱。”

  宋守德口中的“交钱”,是指在市场化运营机制下,作为采出液输出单位的采油管理区成为甲方,负责将采出液处理成合格油、气、水的集输大队变成了乙方,更重要的是,甲方真的要掏出“真金白银”给乙方交费了。

  “过去,有的管理区依靠大幅度提液来完成产量任务,但是当低效、无效液量增加时势必造成采出水处理量、处理成本和能耗的居高不下,而这种开发方式下产生的高额费用只能由采油厂照单全收。市场化运营后,管理区高液量战术‘得不偿失’,低效无效的液量越多所支付的处理费用也就越高,想要少缴费,就得多控‘水’,下好产液结构调整这盘棋。”采油厂技术管理部主管杨帆说。

  试运行期间,郝现史127管理区通过治理低效电泵、关停低效高耗能抽油机井等措施,优化配产配注,实现均衡驱替,液量比2019年同期降低了17.22万吨。正因如此,一至四月份,郝现史127管理区支付的处理费用累计比计划节约了252.4万元。

  一方面还原了采油管理区的实际成本;一方面倒逼管理区优化产液结构,降低了处理成本。过去,采油厂就像是大家长,责无旁贷地给“孩子们”消费买单。现在,采油厂把成本分摊下来,每个“孩子”都得会算账,会经营。

  同样完成角色转变的还有集输大队。“过去我们认为自己不产油,不是创效单位,处理成本也是采油厂买单。现在不一样了,作为乙方,油气水处理服务就是我们的创效手段。”集输大队副大队长杨爱华说。

  由成本单位转变为创效单位,集输大队窥到了市场先机。试运行期间,按照水产品的“优质优价”原则,集输大队持续强化精细管理,提高水产品质量,一至四月份水处理费用累计增收达241万元;吨液处理单耗下降3.06%,按照油气水产品市场考核激励政策,每月可获得激励收入198万元。“采油厂兑现后,预计员工每人每月能增加绩效收入1000元。”杨爱华说。

  市场机制下,向效益看齐的甲乙双方,就犹如“跷跷板”两端,在采油厂制定的“游戏”规则里,双方互为动力。对管理区而言,原油超产则享受处理费用“折扣价”,水产品“超量”则需缴纳高额采出水处理费用;对集输大队而言,处理水质达标率越高,则收费越高,效益越多,单耗降低还能享受相应激励。现河厂的“跷跷板”正逐步撬动起油气水的全链条效益。

信息来源: 
2020-05-21